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创世记(2422—2432)

发布时间:2020-10-17  阅读:966次
 
2422.“罗得对他们说,我主啊,不要如此”表示软弱使他不能如此行,这从这些话本身包含的情感,以及下文清楚可知。此处论述的主题是由本章“罗得”代表的教会的第三个状态;这种状态是这样,人们不再出于对良善的情感,而是出于对真理的情感思考和行事。当对良善的情感开始削弱,可以说退去时,这种状态接着就到来了。良善的确存在,但却越来越朝内层退去,因而住在模糊中;然而,它仍作为一种情感来显现,这种情感被称为对真理的情感。至于何为对良善的情感,何为对真理的情感,可参看上下文(1997, 2425节)。人看不到这些状态的出现,更看不到它们是什么样,或说看不到它们的性质;但天使却在清晰的光中看到这些状态,因为天使就存在于人的一切良善情感里面。当人进入来世时,他的状态也向他显现。善人照着这些情感及其性质而被分为各个社群(685)

2423.“看哪,你仆人已经在你眼中蒙恩”表示由对真理的情感产生的谦卑的状态,“你又加大你向我所显的怜悯”表示由对良善的情感产生的谦卑的外表,这从前面关于恩典和怜悯的阐述清楚可知(598, 981)。因为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不能足以谦卑到从心里承认一切事物皆出于怜悯;正因如此,他们说“恩典”,不说“怜悯”。事实上,他们里面对真理的情感越少,他们在提到恩典时感受到的谦卑就越少。而另一方面,一个人里面对良善的情感越多,他在提到怜悯时感受到的谦卑就越多。这表明,一个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的崇敬、因而敬拜多么不同于一个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的。为使敬拜可以存在,崇敬必须存在;为使崇敬可以存在,谦卑必须存在;这适用于敬拜的每一个方面。由此明显可知为何此处既提到恩典,也提到怜悯。

2424.“使我的灵魂存活”表示因为主渴望拯救他。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

2425.“我不能逃到山上去”表示对他能拥有仁之良善,也就是出于那良善思考和行事的怀疑。这从“山”的含义清楚可知,“山”是指爱和仁(参看795, 1430节)。

至于这种怀疑,情况是这样:对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来说,对良善的情感就在他们对真理的情感里面。但对良善的这种情感如此模糊、微弱,以至于他们感知不到它,因此不知道对良善的情感是什么、真正的仁爱是什么。他们的确以为自己知道,但却是从真理,因而从记忆知识,而不是从良善本身知道的。尽管如此,只要明白这是真理,他们仍实行仁之良善,不是为了由此获得什么回报,而是出于顺服。他们允许主通过在他们看来是真理的真理把他们从对良善的模糊或黑暗中领出来。例如,他们不知道邻舍是什么,于是就向他们以之为邻舍的每个人行善,尤其向穷人行善,因为这些人由于缺乏世俗的财富而自称穷人;向孤儿寡妇行善,因为他们就是被如此称呼的;向外人行善,因为他们的确是外人;对其他人也是如此。只要不知道穷人、孤儿、寡妇、外人和其他人分别表示什么,他们就会这样做。然而,如前所述,他们对良善的模糊情感就潜藏在他们对表面真理的情感里面,而主便通过对良善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去做这些事。因此,他们同时拥有良善在自己内层里面;天使便在这良善里面与他们同在,并在那里以触动这些人内心的真理的表象为乐。

但那些处于仁之良善,并由此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会以区别对待的方式去做这一切事。他们住在光中,而真理之光只来自良善,没有其它源头,因为主通过良善流入。这些人不会仅仅因为他们被称为穷人、孤儿、寡妇和外人就向他们行善,因为他们知道,善人,无论穷富,比其他所有人都更是邻舍。由于善人会向其他人行善,所以这些人越向善人行善,就越通过他们而向其他人行善。他们还知道如何区分不同种类的良善,从而区分不同种类的善人。他们称集体利益本身为他们更高等的邻舍,因为它关注更多人的利益。他们承认主在地上的国,也就是教会,是还要更高等的邻舍,要向它行仁爱;而主在天上的国本身甚至比这更高等。但那些把主摆在所有只崇敬主、爱祂胜过一切的人之上的人会从主获得各等邻舍,因为就至高意义而言,唯有主是邻舍。一切良善都是邻舍,只要这良善来自主。

然而,那些朝相反方向去看的人则从自己获得各等邻舍,只承认那些偏袒他们并为他们服务的人为邻舍。他们称这些人,而非其他人为他们的弟兄和朋友,所以他们的区分取决于这个人与他们联系的紧密程度。这一切表明邻舍是什么,即:每个人都照着支配他的爱而成为邻舍;处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人就是真正的邻舍,只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区别。因此,他们每个人里面的良善本身才是决定性因素。

2426.“恐怕这灾祸临到我,我便死了”表示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同时处于邪恶,由此被定罪。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从前面的阐述和说明(301-303, 571, 582, 1001, 1327, 1328)可知这些话涉及什么,即:主不断规定,邪恶不可与良善混合。人越转向邪恶,就越远离良善。完全沉浸于邪恶好过既处于邪恶,同时又处于良善。因为他若处于邪恶,同时又处于良善,必永远被定罪。教会里的骗子和假冒为善的人是最有这种危险的。因此,这就是“恐怕这灾祸临到我,我便死了”在内义上的含义。

2427.创世记19:20.看哪!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里,那只是一座小城,求你容我逃到那里—它岂不是小的吗?使我的灵魂可以存活。

“看哪!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里”表示他可以出于信之真理(思考和行事);“那只是一座小城”表示出于他所拥有的少量真理;“求你容我逃到那里”表示从这少量真理可以关注良善;“它岂不是小的吗”表示难道他不可以拥有少量真理吗?“使我的灵魂可以存活”表示这样他或许就能得救。

2428.“看哪!这座城很近,可以逃到那里”表示他可以出于信之真理(思考和行事)。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教义,因而是指信之真理(参看402, 2268)。经上说它“很近”,是因为真理与良善密切相关。因此,“逃到那里”表示他可以出于真理(思考和行事),因为他不能出于良善如此行(2422节)。

2429.“那只是一座小城”表示出于他所拥有的少量真理。这从“城”的含义清楚可知,“城”是指真理,如刚才所述。这城是小的,表示少量真理,在此表示出于他所拥有的少量真理行事,这从上下文明显看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即与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相比,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拥有少量真理,这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他们从他们所拥有的稀少而模糊的良善关注真理。人所拥有的真理与他所拥有的良善直接相关。哪里的良善少,哪里的真理就少。它们处于相同的比例,具有相同的程度,或说量和质是一样的;或如人们所说的,两者齐头并进。这似乎的确是一个悖论,但事实就是如此。良善是真理的真正本质,真理若没有它的本质,就不是真理,即便看似真理;它只不过是一个空响的锣,就像一个空器皿。

人若想拥有真理,只学习真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承认并相信真理。这时,他才第一次拥有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会对他产生影响并保留下来。当他仅仅认识真理,却不承认并相信它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真理在自己里面。许多陷入邪恶的人就是这种情况。他们能认识真理,有时比其他人更清楚,但仍没有真理。事实上,他们对真理的拥有要少得多,因为他们从心里否认它。

主规定,人所拥有,也就是承认并相信的真理,不可多于他所接受的良善。这就是为何此处论到表示真理的城说,“那只是一座小城”,本节又说“它岂不是小的吗”;在19:22,他称那城名为“琐珥”,在原文,“琐珥”表示“小”。“小”反复出现,是因为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不那么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

2430.“求你容我逃到那里”表示从这少量真理可以关注良善,这从上下文清楚可知。经上说,他要“往山上逃跑”,以此表示爱与仁之良善(2419节);但他回答说,他不能逃到山上去,却能逃到那城,以此表示信之真理(2428节);因此,他能从真理关注良善,或也可说,从信关注仁。此外,那城就位于山脚下;后来他从那城上去,住在山上,只是住在一个山洞里(19:30)。

2431.“它岂不是小的吗”表示难道他不可以拥有少量真理吗?这从前面的阐述(2429节)清楚可知,因而无需进一步解释。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唯独主知道真理里面有多少良善,由此知道一个人里面有多少真理。

2432.“使我的灵魂可以存活”表示这样他或许就能得救。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他也得救了,因为他的真理拥有良善在里面,这一点从下文,也就是回答明显看出来,即:“看哪,连在这话上我也顾全你的脸面,我不倾覆你所说的这城”(19:21);之后,“太阳已升出地面,罗得到了琐珥”(19:23)。此处的意思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也就是有信的人会得救,只要这信是基于良善的信。

上一篇:创世记(2411—2421)

下一篇:创世记(2433—2440)

上一篇:创世记(2397—2404)

下一篇:创世记(2446—2448)

  栏目导航  
131—143节
121—130节
114—120节
104—113节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二十六...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二十六...
《离散层级》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