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良善与真理作为一体从主发出,本来就为一,因此天使对良善与真理不可能有一个分离的概念,而是两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并构成一体,所以天使不愿看见一头牛和一头驴来耕地。将良善与真理割裂开来,尤其只讲真理,不讲良善,是教会堕落的根源。当真理的一切良善荒凉时,罗得的妻子变成盐柱的悲剧就会发生。愿主警醒我们牢记罗得的妻子,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重生8
一旦人处于后一种状态,就是从良善注视真理的状态,就不要返回到前一种状态,就是从真理注视良善的状态,以及为何情况是这样(2454, 3650-3655, 5895, 5897, 7857, 7923, 8505, 8506, 8510, 8512, 8516, 9274, 10184节)。这些章节解释了主的这句话:在田里的,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8)。还有这些话:在田里的,不要回来。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1, 32)。这就是这些话所表示的。
3653.从这些考虑清楚看出,马太福音24:15-18全面描述了教会在爱之良善和信之真理上荒废或洁净时的状态;同时,经上也告诫那些处于这些良善和真理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教会里有三种人,即:那些处于对主之爱的人,那些处于对邻之仁的人和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属于第一类的,也就是那些处于对主之爱的人具体由“在犹太的,应当逃到山上”这句话来表示。属于第二类的,也就是那些处于对邻之仁的人具体由“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这句话来表示。而属于第三类的,也就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具体由“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这句话来表示。
3654.就圣言的内义而言,“犹太”不是指犹太,“耶路撒冷”也不是指耶路撒冷,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可以看出来。圣言提到“犹太”(Judea)不像提到“犹大(Judah)地”那样频繁;和“迦南地”一样,“犹大地”表示主的国度,因而也表示教会,因为教会是主在地上的国度。犹太具有这种含义,是因为犹大或犹太民族代表主的属天国度,以色列或以色列人民代表祂的属灵国度。由于它们代表主的国度,所以当圣言提到这个民族或人民时,它在内义上并不表示别的东西。
情况就是这样,蒙主的神性怜悯,这一点从后面论到犹大和犹大地所说的话,同时从以下先知书中的少量经文明显看出来。以赛亚书:
我所爱的有葡萄园在油之子的角上;他给园子围上篱笆,捡去石头,栽种上等的葡萄树,在园中间盖了一座塔,又在其中凿出一个榨酒池;指望它结葡萄,反倒结出野葡萄。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犹大人哪,请你们在我与我的葡萄园之间判断。我必使它荒废。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祂所喜爱的幼苗,就是犹大人;祂指望公平,看哪,却有脓肿;指望公义,看哪,却有冤声。(以赛亚书5:1-3, 6-7)
从字义上看,这段经文论述的是以色列人和犹太人的败坏状态;但从内义上看,论述的是以色列和犹大所代表的教会的败坏状态。“耶路撒冷的居民”是指教会的良善,“居民”表示良善,或也可说,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耶路撒冷”表示教会。“以色列家”具有相同的含义,“家”表示良善;“以色列”表示教会;“犹大人”也是,因为“人”表示真理,“犹大”表示良善;但不同之处在于,“犹大人”表示基于对主之爱的良善的真理,被称为属天真理,也就是那些处于这种真理的人。
同一先知书:
祂必向列族竖立大旗,聚集以色列被赶散的人,又从地的四角或四翼聚集分散的犹大人。以法莲的嫉妒就必消散,犹大的仇敌必被剪除。以法莲必不嫉妒犹大,犹大也不扰害以法莲。耶和华必使埃及海汊(译注:直译,埃及海的舌头)全然毁坏,用祂猛烈的气息在大河之上抡手。为主余剩的百姓,就是从亚述剩下的,必有一条大道。(以赛亚书11:12-13, 15-16)
从字义上看,此处论述的主题是将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从被掳中带回来;但从内义上看,主题涉及总体上的一个新教会,以及具体的正在重生或成为教会的每个人。“以色列被赶散的人”表示这些人的真理;“分散的犹大人”表示他们的良善;“以法莲”表示他们心智的理解力部分,它将不再抵抗;“埃及”表示记忆知识或世俗知识,或事实;“亚述”表示基于这种知识或事实的推理,他们扭曲了这种推理;“赶散的人”、“分散的人”、“余剩的”和“剩下的”表示幸存下来的真理和良善。因为“以法莲”表示心智的理解力部分,这一点将在别处变得显而易见;“埃及”表示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或世俗知识;“亚述”表示推理;“余剩的”表示主储存在内层人里面的良善和真理。
同一先知书:
雅各家啊,听这话吧,那称为以色列名下、从犹大的水中出来的。你们自称为圣城,又倚靠以色列的神。(以赛亚书48:1-2)
“犹大的水”表示源于对主之爱的良善的真理;来自这个源头的真理实际上是仁之良善,这良善被称为属灵良善,并构成属灵教会,该教会的内在由“以色列”来表示,外在由“雅各家”来表示。这表明“那称为以色列名下的雅各家”和“从犹大的水中出来的”表示什么。
又:
我必从雅各中领出种来,从犹大中领出承受我众山的;我拣选的人必拥有它,我的仆人要在那里居住。(以赛亚书65:9)
“从犹大中领出承受我众山的”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在代表意义上表示那些处于对主之爱,因而处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爱的良善之人。“众山”表示这些良善。
摩西五经:
犹大是狮子的幼崽;我儿啊,你捕获了猎物就上去;他蹲伏,他躺卧如狮子,如老狮子,谁敢惹他?(创世记49:9)
此处很明显,“犹大”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在代表意义上表示那些处于对主之爱的良善之人。诗篇:
以色列出了埃及,雅各家离开蛮民时,犹大就成了主的圣所,以色列成了祂统治的权柄。(诗篇114:1-2)
此处“犹大”也表示属天良善,也就是对主之爱的良善;而“以色列”表示属天真理,也就是属灵良善。
耶利米书:
耶和华说,看哪,日子将到,我要给大卫兴起一个公义的枝子,祂必掌权为王,兴旺发达,在这地上施行公平和公义。在祂的日子,犹大必得救,以色列也安然居住。这是祂的名,人必称祂为耶和华我们的义。(耶利米书23:5-6; 33:15-16)
这论述的是主的降临。“犹大”表示那些处于对主之爱的良善的人;“以色列”表示那些处于这良善的真理的人。因为“犹大”不是指犹大,“以色列”也不是指以色列,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犹大和以色列都没有得救。类似的在同一先知书:
我要使犹大被掳的和以色列被掳的归回,并建立他们和起初一样。(耶利米书33:7)
又:
耶和华说,在那些日子,那时候,以色列人必来,他们和犹大人同来,随走随哭,寻求耶和华他们的神;他们必寻找往锡安去的路,又面向那里。(耶利米书50:4-5)
又:
那时,他们必称耶路撒冷为耶和华的宝座,所有民族都必聚集到它那里,为耶和华的名聚集到耶路撒冷;他们必不再随从自己顽梗的恶心而行。在那些日子,犹大家要行到以色列家,他们从北方之地一同来到那地。(耶利米书3:17-18)
又:
耶和华说,看哪!日子将到,我要把人的种和牲畜的种,播种在以色列家和犹大家。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立新约;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中间,写在他们心上。(耶利米书31:27, 31, 33)
很明显,此处所指的不是以色列或以色列家,因为他们被分散在外邦人当中,从来没有从被掳中被带回来。因此,所指的也不是犹大或犹大家。相反,以色列和犹大在内义上表示主的属灵和属天国度的成员。新约就是与这些人立的,律法也是写在他们心上。“新约”表示藉着良善与主的结合;“写在他们心上的律法”表示由此产生的对良善和真理的感知,也表示良心。
约珥书:
到那日,大山要滴新酒,小山要流奶子,犹大所有的溪河都有水流,必有泉源从耶和华的家中流出来,浇灌什亭河。埃及必然荒废,以东变为荒废的旷野,都因向犹大人所行的强暴,又因他们在本地流无辜人的血。但犹大必存到永远,耶路撒冷必存到代代。(约珥书3:18-20)
从此处的每个细节也明显看出,“犹大”不是指犹大,“耶路撒冷”也不是指耶路撒冷,而是指那些处于爱与仁之神圣的人,因为这些人“必存到永远、存到代代”。
玛拉基书: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预备道路。你们所寻求的主,就是你们所仰慕的立约的使者,必忽然进入祂的殿。那时,犹大和耶路撒冷所献的供物必蒙耶和华悦纳,仿佛永恒之日、往昔之年。(玛拉基书 3:1, 4)
此处论述的是主的降临。显然,那时,犹大和耶路撒冷所献的供物不蒙耶和华悦纳。由此明显可知,“犹大和耶路撒冷”表示诸如构成主之教会的那类事物。这同样适用于圣言中凡提到“犹大”、“以色列”和“耶路撒冷”的地方。由此可见马太福音中的“犹大”表示什么,即表示主的教会,在这种情况下,表示荒废时的教会。
3655.马太福音24章前几节论述的主题是教会败坏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状态。第一个状态在于他们开始不再知道何为良善、何为真理,而是彼此争论它们,由此产生虚假。第二个状态在于他们蔑视良善和真理,还弃绝、反对它们,因而在于对主之信照着仁不复存在的程度而消亡,或说随着仁走到尽头而逐渐消亡。因此,本序言论述的主题是教会的第三个状态,也就是教会在良善和真理上荒凉的状态,或说它被剥夺良善和真理的状态。
5895.“不能耕种,不能收割”表示在此期间将看不到良善和源于良善的任何真理。“耕种”是指良善所作的准备,以接受真理;“收割”是指源于良善的真理,因为收割的是正当收敛之时成熟的庄稼;因此,“收割”表示源于良善的真理。在这真理产生之前,虽能看见真理,但它们是通向良善的真理,并非源于良善的真理。当人出于真理行动时,他的真理是通向良善的真理;但当他出于良善行动时,他的真理是源于良善的真理。之所以说“耕种”表示良善,是因为所耕之“田”表示良善方面的教会,因而表示构成教会的良善。因此,“耕种”是指良善所作的准备,以接受真理;此外,“耕牛”表示属世层里面的良善。
正因“耕种”具有这种含义,所以在代表性教会,人们“不可并用牛、驴耕地”(申命记22:10)。如果没有某种更内在的原因,因而有一个存在于灵界的原因,人们永远不会被禁止这样做。否则,这两者一起耕地有什么害处呢?这样的律法在圣言中又有什么价值呢?更内在的原因,即存在于灵界的原因是,“牛耕”表示属世层里面的良善,“驴耕”表示那里的真理,“驴”表示包含在记忆知识中的真理,因而表示属世层里面的真理。这条禁令背后更内在或属灵的原因是,天使对良善与真理不可能有一个分离的概念。这两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并构成一体。因此,天使不愿看见一头牛和一头驴来耕地。属天的天使甚至不愿思想与良善分离的真理,因为与他们同在的一切真理都存在于良善中;因此,对他们来说,真理就是良善。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也“不可穿羊毛和细麻混合做成的衣服”(申命记22:11),因为“羊毛”表示良善,“细麻”表示真理。
“耕种”,以及“耙地”、“播种”和“收割”表示诸如属于良善及其真理的那类事物,或说与良善及其真理有关的那类活动,这一事实明显可见于何西阿书:
我要使以法莲骑马,犹大必耕田,雅各必为自己耙地。你们要为自己播种公义,就能收割慈爱。现今正是寻求耶和华的时候,你们要开垦荒地,等祂临到教导公义。(何西阿书10:11, 12)
“骑马”之所以论及以法莲,是因为“骑马”是指利用理解力;“以法莲”是指教会的理解力的恩赐;而“耕田”之所以论及犹大,是因为“犹大”是指教会的良善。阿摩司书:
马岂能在磐石上奔跑?人岂能用牛耕种?你们却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陈。(阿摩司书6:12)
“马岂能在崖石上奔跑”表示信之真理会被理解吗?因为“磐石”在灵义上是指信仰;而“马”表示理解的各项能力;“人岂能用牛耕种”表示他会行善吗?“牛”表示属世层中的良善。这一切无法做到,这一事实由接下来的话来表示,即:“你们却使公平变为苦胆,使公义的果子变为茵陈”。路加福音: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加福音9:62)
这些话与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话意思一样: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7, 18)
这些话的意思是:处于良善的,不可离开它,转而依靠属于信之教义的事物。因此,“手扶着犁的”是指处于良善的人;“向后看的”是指那时依靠信之教义事物,从而离弃良善的人。正因如此,以利亚不喜悦以利沙,因为以利沙蒙选召的时候在田里耕地,问他能否先亲吻父母;于是,以利亚说:
你回去吧,我向你做了什么呢?(列王纪上19:19-21)
“耕种”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除灭良善的邪恶,因而表示荒废;如耶利米书:
锡安必被耕种像一块田,耶路撒冷必变为乱堆,这殿的山必像丛林的高处。(耶利米书26:18;弥迦书3:12)
5897.“为要给你们存留余种在这地上”表示教会的中间和至内在部分。“余种”是指与真理结合并被主储存在人里面的良善,在此是指教会的中间和至内在部分。之所以说“中间和至内在部分”,是因为人里面的至内在之物占据属世层的中间,至内在之物和相对内在之物便在那里共存。一般来说,哪里有一系列接踵而来的事物,并又有另一个系列使得它们能在其中分布并共存,如属世层的情形,哪里这个系列的至内在部分与另一个系列的中间或中心部分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至内在的事物在更外在的事物里面排列自己的方式。
“为要给你们存留余种在这地上”暗示教会的至内在部分必存在于雅各的儿子们中间。并不是说他们自己要在这至内在部分,而是说表面上处处看似一个真教会的教会代表要建在他们中间,圣言也要存在于那里。这些就是当论及教会、从这个民族抽象出来理解时的“余种”(经上或译为余剩)所表示的事。
圣言各处都提到“余种”或“余剩”,以及“余民”;仅照文字来理解这两个词的话,它们表示一个人民或民族当中的余剩或余民。但迄今为止,人们完全不知道它们在灵义上表示被主储存在内层人中的良善与真理;如在以下经文中,以赛亚书:
到那日,耶和华发生的苗必华美尊荣,地出产的果实必为以色列逃脱的人显为荣华茂盛。那时,剩在锡安留在耶路撒冷的,就是一切住耶路撒冷,在生命册上记名的,必称为圣。(以赛亚书4:2, 3)
“剩在锡安留在耶路撒冷的”,以及“在生命册上记名的”和其他人一样,绝不会成圣;因此,“剩下和留下的”明显表示神圣并记在生命册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就是与真理联结并被主储存在内层人中的良善。
同一先知书:
到那日,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脱的,不再倚靠那击打他们的,却要诚实倚靠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归回大能的神。(以赛亚书10:20, 21)
“剩下的(或余剩)”不是指任何人民或民族的余民,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在圣言中,尤其在先知书部分,“以色列”不是指以色列,“雅各”也不是指雅各;这两者表示教会和构成教会的东西。正因如此,“剩下的(或余剩)”不是指以色列和雅各的余民,而是指构成教会的真理和良善。当经上说“一个人民的余剩”和“一个民族的余民”时,他们并非表示任何人民的余剩或任何民族的余民;因为“人民(经上或译百姓)”在内义上表示真理,“民族”表示良善。这一点,即“剩下的(或余剩)”表示真理与良善之所以一直不为人知,看似很奇怪,是因为字义,尤其它呈现为历史形式的地方,将人的心思吸引走,并强有力阻止它深入思考这类观念。同一先知书:
余剩的百姓,就是从亚述剩下回来的,必有一条大道,如当日以色列从埃及地上来经过红海一样。(以赛亚书11:16)
“从亚述剩下的”同样是指那些没有通过错误的推理而被毁坏的人;因为“亚述”表示这类推理。又:
到那日,万军之耶和华必作祂余剩之民的荣冠华冕。(以赛亚书28:5)
又:
犹大家所逃脱余剩的,仍要往下扎根,向上结果。必有余剩的民从耶路撒冷而出;必有逃脱的人从锡安山而来。(以赛亚书37:31, 32)
又:
在地中所剩的人都要吃奶油与蜂蜜。(以赛亚书7:22)
耶利米书:
我要将我羊群中所余剩的,从我赶他们到的各地内招聚出来,领他们归回本圈,他们也必繁殖增多。(耶利米书23:3)
又:
在剑下幸存的人民,在旷野蒙恩,我要将安息赐给他,赐给以色列。(耶利米书31:2)
“在剑下幸存的人民”是指那些被称为“小孩子”的人,其余的人都死了以后,他们被领到迦南地。这些“小孩子”就是余民,他们表示纯真之良善,把他们引到迦南地代表并入主的国度。以西结书:
我要保留一些余剩的人,你们中有人得以在列族中逃脱刀剑,分散在地上。那时,你们那些逃脱的人必在被掳所到的各族中记念我。(以西结书6:8, 9)
“他们分散并被掳所到的各族中余剩的人和留下的人”之所以代表主储存在人之内层中的良善与真理,是因为人不断在邪恶与虚假当中,被它们所掳。邪恶与虚假就是“各族或列邦”所表示的。外在人在与内在人分离时,完全就在它们中间,所以若非主将良善与真理聚敛起来,它们在人生命过程的各个阶段被注入人,此人就绝无可能得救。没有余剩,任何人都没有救恩。约珥书:
到那凡求告耶和华名的必得逃脱;因为照耶和华所说的,在锡安山,耶路撒冷必有逃脱的人,在剩下的人中,必有耶和华所召的。(约珥书2:32)
弥迦书:
雅各余剩的人必在列族当中,在多民中间,如森林间百兽中的狮子。(弥迦书5:8)
西番雅书:
以色列所剩下的人必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而且吃喝躺卧,无人惊吓。(西番雅书3:13)
这些话描述了剩下之人的品质,众所周知,被称为“以色列”的百姓从来就不曾有这种品质。由此也明显可知,“剩下的人”(或余民)具有其它含义;显然,这些是指良善与真理,因为这些才是那“不作罪孽,不说谎言,口中也没有诡诈的舌头”的。撒迦利亚书:
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在街上玩耍。这事在我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但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因为这余剩的民将是平安之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这余剩的民承受这一切。(撒迦利亚书8:5,6,11,12);
“余剩的民”在此被称为“平安之种”,他们就是拥有源于良善的真理之人,“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描述了这些真理所结的硕果。灵义上所指的余剩因邪恶的生活和虚假的信念而被如此封闭,以至于不再显现。当首先出于情感接受真理,后来又出于情感否认它时,它们就被毁了;因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真理与虚假就会混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亵渎。关于这类余剩,我们在圣言,如以赛亚书中读到:
耶和华将人迁走;旷野在这地中增多;那里若还有十分之一,也必连根拔起。(以赛亚书6:12, 13)
“十”表示余剩。又:
我必治死你的根;你所余剩的人他必杀戮。(以赛亚书14:30)
这论及非利士人,他们是指那些拥有认知的知识,但没有照之生活的人;所余剩的人被称为“根”,是因为使得人成为真正之人的良善与真理从他们,如同从根发出。所以,“耶和华将人迁走”(如刚才所引用的以赛亚书中的经文)表示毁灭余剩。耶利米书:
年轻人必死在剑下;他们的儿女必因饥荒而死;并且没有余剩的人留给他们。(耶利米书11:22, 23);
这论及亚拿突人。又:
我必使那转脸进入埃及地寄居在那里的犹大余剩的人,尽都灭绝;进入埃及地,住在那里的,无人逃脱,也没有一个犹大余剩的人。(耶利米书44:12, 14, 28)
犹大人之所以不能在埃及寄居,也不能住在那里,他们被严厉禁止这样做,是因为犹大支派代表主的属天教会,属天人根本不想知道“埃及”所表示的记忆知识。因为他们从他们所处的属天良善知道一切,如果他们真的去往或使用记忆知识,属天良善就会灭亡。事实上,由于主的属天国度的成员处于属天良善,属天真理是仁爱,而属灵真理是信仰,所以他们甚至不愿提及信仰,唯恐他们从良善“下去”并“回头看”。这些事也是这些话的意思:
在房顶上的,不要下来拿家里的东西。在田里的,也不要回去取衣裳。(马太福音24:17, 18)
参看刚才5895节。这些事同样是路加福音中这句话的意思:
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路加福音17:32)
她回头看,变成一根盐柱。彻底被毁,甚至没有一个人剩下的列族代表他们当中的罪孽满盈,以致没有丝毫良善与真理幸存下来,因而没有任何余剩;如摩西五经:
他们击杀了巴珊王噩和他的众子并他的众民,没有留下一个幸存者。(民数记21:35;申命记3:3)
又:
我们夺了西宏的一切城邑,将有人居住的各城,连男带女,以及小孩子尽都毁灭,没有留下一个幸存者。(申命记2:34)
其它经文也记着列族的彻底毁灭。关于余剩,即主储存在人之内层中的良善与真理,情况是这样:当人出于情感,因而出于自由处于良善与真理时,良善与真理就被植入人。并且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天堂的天使就会靠近,并与此人联结。正是天使与他的这种联结使得与真理结合的良善来存在于人的内层中。但是,当外在事物占据人的注意力,如他忙于追求世俗和肉体事物时,天使就会离开;一旦他们离开,这些良善与真理就连一丝痕迹也不显现了。然而,由于这种联结已经实现,所以此人有能力与天使联结,进而与属于他们的良善并真理联结。只是这种联结不如主所愿的那样经常和充分,主照着对那人最有利的方向来掌控局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