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第七章 改造和重生(一)

发布时间:2024-05-29  阅读:76次
 

悔改已经论述完了,按顺序接下来的主题是我们的改造和重生。这两个主题都跟随着我们的悔改,并被它向前推进。

如果我们从属世人转变为属灵人,有两种状态是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进入并经历的。第一种状态被称为改造;第二种状态被称为重生。在第一种状态下,我们从我们的属世人着眼于拥有一个属灵人;我们渴望变成属灵的。在第二种状态下,我们变成一个既属灵又属世的人。第一种状态是由真理带来的(这些真理必须是信之真理);我们通过这些真理旨在发展仁爱。第二种状态是由来自仁爱的善行带来的;我们通过这些善行更深地进入信之真理。

换句话说,第一种状态是发生在我们理解力中的一种思维状态;第二种状态是发生在我们意愿中的一种爱之状态。随着第二种状态开始并发展,一种变化在我们的心智中发生。一种反转是存在的,因为那时我们意愿中的爱流入我们的理解力,引导并驱使它的思考与我们所爱的和谐一致。随着爱之良善占据首位,信之真理退居其次,我们变得属灵,是新造的人(哥林多后书5:17; 加拉太书6:15)。然后,我们的行为来自仁爱,我们的言语来自信仰;我们培养出对仁之良善的感觉和对信之真理的感知;我们在主里面,处于一种平安的状态。简言之,我们重生了。

我们若在这个世界上开始第一种状态,死后就能被带入第二种状态。我们若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开始第一种状态,死后就不能被带入第二种状态,或重生。这两种状态可比作春天随着白昼的进展,光和热的增加。第一种状态就像黎明前,就是鸡叫时的晨光。第二种状态就像黎明和早晨。在第二种状态下的进一步发展就像随着白昼行进到正午,光和热的增加。

这两种状态也可比作谷物的生长。在第一种状态下,它们就像青草;之后长出穗子或果穗;最后,谷物本身在这些结构里面生长。这两种状态又可比作一棵树的生长。它开始是从地里的种子长出来的嫩芽。然后,这嫩芽长成一株幼苗。之后枝子形成,并装饰上叶子。再之后这树开花,果实开始在花心中生长。随着果实生长和发育,它又产出新种子,这些种子实际上是此树的后代。

第一种状态,即改造的状态,可比作蚕从自身抽出丝来,并将自己包裹在里面时的状态。经历改造的一切艰苦努力之后,它能在空中飞行,不再像以前那样以桑叶为食,而是以花蜜为食。

1.唯独主新造我们。仁与信的章节已经说明,主通过仁与信实行重生我们的过程。我将这两者,即仁与信称为手段,因为它们建立我们与主的伙伴关系。它们一起确保我们的仁爱是真正的仁爱,我们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没有我们的参与,我们重生的过程就不会发生。前面的章节好几次提到我们与主的合作;然而,此处再次说明这一点,因为人类心智本质上不能摆脱这种感觉,即:它靠自己的能力完成这个过程。

一切动作和一切行为都有一个主动元素和一个被动元素。主动元素起作用,然后被动元素起反应。结果,一个行为是从两种元素中出来的。通过这种方式,磨坊被水车开动;马车被马拉动;动作被力量驱动;结果由原因产生;死的力量被活的力量驱动;一般来说,工具因被主因推动。众所周知,每一对都一起完成一个动作。

就仁与信而言,主起作用,我们起反应。主有一项活动促使我们人类作出反应。行善的能力来自主。因此,有一种行动的意愿似乎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我们拥有自由选择。我们要么可以与主一起行动,通过如此行而与祂形成一种伙伴关系;要么可以依靠在主之外的地狱力量行动,通过如此行与主分离。我们的行动若与主的行动和谐一致,就是我在此所说的“合作”。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下面通过对比来说明。

从上述内容可知,主一直忙着重生我们。祂一直忙着拯救我们,没有重生,没有人能得救,如主自己在约翰福音所说的: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翰福音3:3)

因此,重生是得救的手段;而仁与信是重生的手段。认为只要有当今教会所传讲的信仰(这种信仰不需要我们这一方的合作),我们就能重生,这种观念是愚蠢至极的。

刚才所描述的那种行动和合作可见于所有类型的运动和行动。心脏与其一切动脉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一个例子。心脏起作用,动脉利用它们的鞘和内膜来配合;这带来循环。类似的事发生在肺部。依靠上面大气高度的气压作用于肺;肺作用于肋骨,紧接着肋骨作用于肺。这种呼吸运动影响身体的每一种膜。脑膜,胸膜,腹膜,横膈膜,以及覆盖内部器官,并从内部将它们联结起来的其它所有膜,以这种方式作用和反作用,并合作,因为它们富有弹性。这些运动一起维持我们的持续存在。类似的事也发生在每一根纤维和神经,以及每一块肌肉中。事实上,它甚至发生在每一块软骨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些运动中的每一项都有一个发起行动,然后有一个合作。

这种合作也存在于我们所有的身体感官中。就像运动器官一样,感觉器官由纤维、膜和肌肉组成;但没有必要描述各自的合作。众所周知,光作用于眼睛,声音作用于耳朵,气味作用于鼻子,味道作用于舌头;各器官适应这种输入,从而产生感觉。

当然,谁都能从这些例子看出,思维和意愿不能存在,除非流入的生命与隐含在我们大脑下的属灵组织结构之间有一种类似的行动和合作。生命从主流入这种组织结构。该组织结构因合作而感知到它在思想什么,同样感知到那里正在考虑什么,形成什么结论,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如果生命力量单独采取行动,而我们不(似乎凭我们自己)合作,那么我们的思考能力不会超过一根木头的。我们的思考不会超过当一个牧师正在讲道时的教堂的思考;教堂的确能感觉到作为一种回声穿过双重门传来的声音的混响,但它不能欣赏讲道的任何内容。我们若不与主合作发展仁与信,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以下对比能进一步说明,我们若不与主合作,会是什么样。如果我们感知或感觉到与天堂或教会有关的任何属灵事物,它会让我们觉得有某种敌对或不愉快的东西流入,就像我们的鼻子会对腐烂的气味作出反应,我们的耳朵会对不和谐的声音作出反应,我们的眼睛会对可怕的景象作出反应,或我们的舌头会对恶心的东西作出反应一样。

如果与仁爱有关的快乐,以及与信仰有关的享受真的流入以邪恶和虚假为快乐之人的心智属灵组织结构,那么这些人就会感受到可怕的痛苦和折磨,直到他们最终在无意识中崩溃。属灵组织结构由螺旋状的长链组成;在这种情况下,它在这种人里面会把自己卷成线圈,像蚂蚁群中的一条蛇那样受到折磨。这一事实已经在灵界通过大量经历向我充分演示了。

2.重生以我们身体发育的那种方式进行。对人类来说,人肉体上所经历的阶段和灵性上所经历的阶段,或身体的发展和灵的发展之间有一种恒定的对应关系。原因在于,在我们的灵魂层面上,我们生来是属灵的;但我们披上了构成我们肉体的尘世物质为衣。当我们的肉体被抛弃时,拥有自己灵体的我们的灵魂,就进入一切事物都是属灵的一个世界。 在那里,我们与类似我们自己的其他属灵人交往。

我们的灵体必须在我们的肉体里面形成。灵体由从主经由灵界流入我们的真理和良善构成;这些真理和良善从内在被我们以诸如我们里面来自物质界、被称为文明和道德的那类事物来接受。这清楚表明形成我们灵体的这个过程的性质。既然在人类里面,我们肉体上所经历的阶段和我们灵性上所经历的阶段之间有一种恒定的对应关系,那么可知,我们会经历某种类似成孕、被带到子宫里、出生和长大的事。

这解释了为何在圣言中,与肉体出生有关的话都象征我们属灵出生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都与良善和真理有关。事实上,圣言字义所提到的一切属世事物,都体现、包含并象征了属灵事物。圣言所提到的属世生产从内在是指我们的属灵生产,如谁都能从以下经文所看到的,以赛亚书:

我们也曾怀孕疼痛,仿佛生产,却未曾行什么拯救。(以赛亚书26:18)

同一先知书:

地岂能一日而生?我既使她临产,岂不使她生产呢?我既使她生产,岂能使她关闭子宫呢?(以赛亚书66:8–9)

产妇的疼痛必临到以法莲身上;他是无智慧之子,因他在孩子的子宫里时间不长。(何西阿书13:13)

别处也有许多类似经文。由于在圣言中,肉体的出生象征属灵的出生,属灵的出生来自主,所以主被称为造作我们的,拉我们出子宫的那一位,这从以下经文清楚看出来:

造作你,又在子宫里形成你的耶和华。(以赛亚书44:2)

你拉我出子宫。(诗篇22:9)

我从出子宫被你扶持,你使我出母腹。(诗篇71:6)

雅各家啊,要听我!你们自从出子宫,我就抱着你,自离子宫,我就怀着你。(以赛亚书46:3)

还有其它类似经文。这就是为何主被称为父(如以赛亚书9:6; 63:16; 约翰福音10:30; 14:8-9)。这就是为何那些接受来自主的良善和真理的人被称为“神的儿女”、“从神生的”,又为何经上说他们“彼此是弟兄姊妹”(马太福音23:8)。这也是为何教会被称作母亲(何西阿书2:2, 5; 以西结书16:45)。

以上几点清楚表明,肉体出生与属灵出生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正因有这种对应关系,所以可知,我们不仅说这种新生包括成孕、在子宫里抱着、出生和长大的阶段,而且我们重生的这些阶段实际上是真实的。然而,这些阶段究竟是什么,将在这一章阐述重生时按适当顺序来呈现。在此我只想提一点:人类的种子在理解力里面从内部成孕,在意愿里面成形。它从那里被转移到睾丸,在那里把自己包裹在一个属世的包裹物中,然后被送入子宫,最后进入世界。人的重生与植物界的各个方面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这就是为何圣言把我们描绘成树,把我们所拥有的真理描绘成种子,把我们所拥有的良善描绘成果实。

一棵坏树可以重生,然后结出好果子、好种子;这一点从嫁接清楚看出来。坏的汁液即便从根部通过茎一直输送到嫁接的地方,仍可变成好的汁液,使树变好。类似的事发生在那些被嫁接到主那里的人身上,正如主以下面的话所教导的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住在我里面的,我也住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人若不住在我里面,就像枝子丢在外面,一旦枯干,就被扔在火里烧了。(约翰福音15:5-6)

许多学者指出,人类的繁衍不仅与树的繁殖,还与所有植物的繁殖有相似之处。关于这个主题,我在此补充一些内容来结束这次讨论。

树木和植物界的所有其它成员都没有两个性别,即:雄性和雌性。那里只有一个性别,即雄性。唯独土地或大地是它们共同的母亲,因而像女性。土地接受各种植物的种子。它打开这些种子,如同把它们带到子宫里,滋养它们,生出它们,也就是把它们带到日光之下。后来,它又穿上它们为衣,并维持它们。

种子一旦在地里打开,首先长出根,这根就像心脏。它从根输出汁液,这汁液就像血液。它通过如此行形成一种具有肢体的完整身体:身体是树干;它的肢体是树枝和细枝。植物在出生后立即展开的叶子起到肺的作用。正如心脏没有肺的帮助就不能产生动作和感觉,而是在肺的帮助下给我们带来生命,根没有叶子的帮助就不能长成一棵树或一株植物。花朵作为走向果实的第一步,是一种提炼汁液(即植物“血液”)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更纯的元素与不纯的元素分离,然后形成新的茎,好允许更纯的元素流入花的中心。净化后的汁液流经这茎,开始形成果实,然后使果实成熟。果实就像睾丸;种子在它里面成熟。

植物的灵魂(或换句话说,植物的多产本质),在每一滴汁液里面的至内层占主导地位;它来自灵界的热,不来自其它源头。由于这热来源于属灵的太阳,所以它的永恒目标就是产生新生命,从而确保创造继续下去。由于这热以产生新人为根本目的,所以凡它产生的东西都与人类有某种相似之处。

如果你对我说,植物界的所有居民都是男性,只有大地或土地对所有居民扮演女人或母亲的角色,那么我将用蜜蜂的类似情况来说明。根据斯瓦姆默丹(荷兰博物学家)在其《自然界圣经》的目击者陈述,蜜蜂只有一个共同的母亲,它在整个蜂群中产生所有的后代。既然连这些小生物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母亲,那么为什么所有植物就不是这种情况呢?

大地是万物之母,这种观念也可以从属灵的角度来说明。在圣言中,“地”表示教会,教会是所有人的母亲,甚至在圣言被称为母亲(加拉太书4:26)。关于地表示教会的证据,可参看《揭秘启示录》(285, 902节)对这个词的讨论。

大地或土地之所以能渗透到种子的中心,包括它的繁殖物质,把它带出来,使它循环,是因为每一粒泥土或花粉都从它的精髓中散发出一种微妙的气息,这气息渗透到种子里面。这种渗透是灵界之热的主动力量的结果。

我们只能逐渐重生。存在于物质界中的每一和一切事物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事实。一株幼苗不是一天就长成一棵大树的。首先是一粒种子,然后是根,之后是芽,芽又长成树干;再之后开枝散叶,最后开花结果。小麦和大麦不是一天就生长成熟准备收割的。房子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也不是一天就完全长大的;获得智慧甚至需要花费我们更长的时间。教会不是一天建立的,更不用说完善了。我们若不先开个头,就不会朝目标前进一步。

那些对重生有不同概念的人对仁爱或信仰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这两种品质各都如何随着我们与主合作而生长。这一切清楚表明,重生的过程类似我们成孕,被带到子宫里,出生和长大。

3.改造发生在我们的理解力中,重生则发生在我们的意愿中。由于这个标题和接下来的标题论述改造和重生,改造属于理解力,而重生属于意愿,所以对你们来说,重要的是知道理解力与意愿之间的区别。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已经摆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因此,我建议你先阅读那一部分,然后阅读此处的内容。

我们与生俱来的邪恶在意愿中,意愿是我们属世人的一部分;这属世人会迫使理解力同意它,并持有与它的欲望和谐一致的思维。因此,我们若要重生,就必须借助我们的理解力作为中间原因。

这个过程利用我们的理解力首先从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然后从我们阅读圣言,听讲道,读书和交流中所获得的信息片段。结果,我们的理解力所获得的事物被称为真理。因此,说我们通过我们的理解力被改造,就等于说我们通过我们的理解力所获得的真理被改造。真理教导我们当信谁,信什么,以及当做什么,意愿什么。毕竟,无论做什么,我们都是出于我们的意愿并照着我们的理解力去做的。

上一篇:第六章 悔改(二)

下一篇:第七章 改造和重生(二)

  栏目导航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三十五...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三十五...
试探(15)
520—531节
试探(14)
503—519节
试探(13)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