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在重生的过程中,人会经历两种状态,两种状态体现在对真理的情感的变化上,第一种状态下,人对真理的情感不可避免地粘附着源于自我之爱和世界之爱的快乐和满足,还有对名声和荣耀的追求,所以这种情感是不洁的,甚至是肮脏的。但这段路程也是主所允许的,以便进入下一个状态。但当人出于生活而对真理拥有一种情感时,就会弃绝作为其目的的荣耀和名声,转而接受生活的良善,也就是对邻之仁。主啊,愿您按您的神序改造重生我们,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重生6
10060.“取点血抹”表示在天堂,从主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当论及祭牲和燔祭时,“血”是指神性真理,在此是指在天堂里转移并接受的从主之神性人身的神性良善发出的神性真理;因为这是接下来所论述的主题。前面说明,一个正在重生的人要经历两种状态:第一种是在信之真理正被植入并与仁之良善联结的时候,第二种是在此人处于良善并出于良善行动的时候。在第二种状态下,与他同在的真理从良善发出,因为良善是他看待、谈论并实行真理的角度,或说他出于良善看待、谈论并实行真理。良善存在于每个细节中,正如灵魂在一个人里面,或如同心在身体里面,智慧人从那些处于良善之人的言行中也能察觉到这一点。从对人重生的这个概念能对主之人身的荣耀获得某种概念,因为主照着祂荣耀其人身的方式使人重生。事实上,其人身荣耀的第一个状态是神性真理的植入,以及它与神性良善的合一。因此,当主在世时,祂将其人身作成神性真理;祂还将它与祂里面的神性良善合一,并由此把它作成神性良善。祂荣耀的第二个状态是神性真理从神性良善发出的状态;这真理就是祂在天堂里的神性。
当真理处于第一位,良善处于第二位时,人的状态是何性质(3610节)。
3610. “看哪,对于你,你哥哥以扫要杀你安慰他自己”表示将状态颠倒过来,并除去真理那源于自己的生命的意图或打算。为了某人“安慰自己”是指以对某人或某事的希望来安抚内心的动荡不安,“对于你”体现了真理状态的颠倒;“杀你(即雅各)”是指除去真理那源于自己的生命,那里说明,除去真理的生命不是毁灭真理,而是赋予它生命。至于真理的生命,情况是这样:当那些处于真理,或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不照着他们所知道并对其拥有情感的真理生活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从爱自己和爱世界中获得粘附在对真理的情感上的某种满足和快乐。这种满足和快乐看似良善,却不是良善,除非考虑到它的功用,因为它能使一个人被引入并学习以后可以为良善本身及其生活服务的真理。当真理,也就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处于这种状态时,就说真理拥有源于自己的生命。但这种生命不是生命,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即:生命不住在对自我的爱和对世界的爱中,或住在这些爱的满足和快乐中,而是住在属天和属灵之爱,以及这些爱的快乐和满足中。因此,当真理,也就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这种情感之人失去这生命时,他们才第一次接受生命,也就是第一次活过来,或说被赋予生命。
那些处于对自我和世界的情感之人绝不可能明白这些事,因为他们以为其它生命根本不可能存在;因此,他们若失去这种生命,就会完全停止存活,或说根本不会有任何生命,因为那些拥有这种生命的人决不能知道什么是属灵和属天的生命。而事实却是,当这种生命,也就是属于对自我和世界的情感的生命,被除去时,诸如天使和天上的那种生命,连同无法形容的智慧和幸福就会从主流入。从来自主的这种生命的角度来看,以前的生命看上去毫无生命,或如同野兽的肮脏生命,因为它不包含任何神性事物,只能思考和说话,因而在外在形式上看起来和其他人的一样。
至于良善有将状态颠倒过来,并除去真理那源于自己的生命的意图或打算,这由“对于你(即雅各),以扫要杀你安慰他自己”来表示,情况是这样:对一个正在重生的人来说,他里面的良善不断打算将状态颠倒过来,以产生这样的秩序:真理不占据优先位置,而是符合天堂的状态,占据次要位置。然而,这种意图或打算深藏在它里面,没有被发现,直到它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这就像婚姻之爱,它在婴儿和童年时期没有出现,但仍藏在里面,不会显现,直到每一个事物都被如此安排,以至于能显现。在此期间,它产生适合它自己的所有方法,也就是说,所有方法都由它产生。类似情形可见于植物界:其中每棵树和每株植物里面都从至内层隐藏着结出果实或种子的一种努力。但这种努力无法显现,直到它首先产生所有方法,即枝、叶、花;当这些东西被产生出来时,这种努力才行动起来,变成现实。
那些正在重新出生的人也是如此。良善与真理的婚姻关系虽隐藏在里面很长时间,但仍作为一种努力而存在于有效原因中,并由此而存在于结果本身中。然而,它不会出现,直到一切事物都按秩序被排列。当它们被如此排列时,它才第一次出来并显现。这种努力就是将状态颠倒过来,并除去真理那源于自己的生命的意图或打算所指的。由此明显可知,内义完全不同于字义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内义论述的是真理被带入秩序并接受生命,而不是毁灭和除去它的生命。
由此明显可知,当人正在重生时,他从真理注视良善;但当重生时,他从良善注视真理(6247节)。
6247.“以法他就是伯利恒”表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真理与良善的新情感的状态。“伯利恒”是指处于一种新状态的属天层的属灵层,因而是指一种对真理与良善的新情感的状态。因为属天层的属灵层是良善之真理,因而是对源于良善的真理的情感。有必要说一说本节在内义上的内容是怎么回事。所论述的主题是弃绝之前对真理的情感,接受一种新的情感。当人正在重生时,之前对真理的情感存在;不过,一旦他重生,后一种情感,即一种新的情感就会存在。在前一种状态下,此人拥有对真理的情感,因为他想变得聪明;但在后一种状态下,他想变得智慧;或也可说,在前一种状态下,他出于教义而拥有对真理的一种情感;但在后一种状态下,他出于生活而拥有对真理的一种情感。当出于教义时,他从真理看良善;但当出于生活时,他从良善看真理。因此,后一种状态是前一种状态的翻转。由于这个原因,当人正在重生时,前一种状态被弃绝,后一种状态,即一种新状态被接受。此外,相对于后一种新状态,前一种状态是不洁的;因为当一个人出于教义为了变得聪明而拥有对真理的一种情感时,他同时也被名声和荣耀所感染。这种情感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前一种状态,它的存在也是被准许的,以便它能进入下一个状态,因为人就具有这种性质。但当他出于生活而对真理拥有一种情感时,就会弃绝作为其目的的荣耀和名声,转而接受生活的良善,也就是对邻之仁。
因此,可以说有一种逆转发生,在逆转的过程中,人的状态被翻转过来(6507节)。不过,要知道,当人正在重生时,真理并非实际处于第一位,良善也并非处于第二位,只是表面上如此;但当人已经重生时,良善实际上,也明显地处于第一位,真理处于第二位(3324, 3325, 3330, 3336, 3494, 3539, 3548, 3556, 3563, 3570, 3576, 3603, 3701, 4243, 4244, 4247, 4337, 4925, 4926, 4928, 4930, 4977, 5351, 6256, 6269, 6273, 8516, 10110节)。因此,良善是重生的初和末(9337节)。由于当人重生时,或也可说,当人成为一个教会时,真理似乎处于第一位,良善似乎处于第二位,所以这种表象导致古人当中的争论,即:哪一个是教会头生的,是信之真理还是仁之良善(367, 2435节)。
3336 .“以扫蔑视长子的名分”表示在此期间,生活的良善根本不重视优先权。“蔑视”是指根本不重视;“以扫”是指生活的良善;“长子的名分”是指优先权。这是暂时的,或短时间内的。由此明显可知,“以扫蔑视长子的名分”表示在此期间,生活的良善根本不重视优先权。要理解本章关于以扫和雅各所讲的这些事在内义上表示什么,思维必须从历史事件,因而从以扫和雅各这些人物那里完全移除,反而必须专注于它们所代表的事物,也就是说,专注于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或也可说,专注于正通过真理和良善重生的属灵人。因为就圣言的内义而言,名字只表示真实事物。当所思想的是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而不是以扫和雅各时,那么一个人通过真理和良善重生是怎么回事就显而易见了,即:一开始,与他同在的真理看似占据优先和更高位置;而事实上,良善本身才是优先和更高的。
为进一步阐明这种优先权和更高位置,我还需要补充几句。不难看出,没有什么东西能进入人的记忆并留在那里,除非有某种情感或爱吸引它。没有情感,或也可说,没有爱,就没有任何洞察。进入的事物或信息与这情感或爱联结,并且一旦与它联结,就保留下来。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当一种相似的情感或爱返回时,事物本身或信息也会重现,并与以前凭一种相似情感或爱进入的其它事物或信息一起呈现;这种情况会反复发生。这就是一个人的思维和从这思维而来的言语的源头。同样,当事物本身或信息返回时,无论这种返回是通过感官对象,还是通过思维对象,抑或通过别人的话语实现的,将该事物或信息引入他记忆的情感也会再现或返回。这是经验的教导,只要停下来反思一下,谁都能确认这一点。
真理的教义以同样的方式进入记忆,最初把它们引入记忆的事物就是各种爱所产生的情感。那时,属于仁之良善的真正情感是无法察觉的,但它仍存在。在它能存在的程度内,主把它附着于真理的教义,它也保持附着。因此,当一个人能重生的时刻到来时,主就激发对良善的情感,并通过这情感唤起已经被祂与该情感联合的事物或信息。在圣言中,这些事物被称为“余剩”。那时,主利用这种情感,也就是对良善的情感,逐渐移除其它爱的情感,从而也移除与它们联结的事物或信息。对良善的情感,或也可说,生活的良善以这种方式开始掌权。事实上,在此之前它也掌权,只是无法被这个人看见,因为人越爱自己、爱世界,属于真爱的良善就越不可见。
3548.“雅各到他父亲那里说,我的父亲;他说,我在这里。我儿,你是谁”表示由这真理的同在产生的一种感知状态。以撒就是此处的“父亲”;雅各则是此处的“儿子”;“说”是指感知。从这些和其余的话明显可知,此处的含义是指由雅各所代表的真理同在产生的一种感知状态。不过,现在雅各所代表的这真理的性质从上下文的内义明显看出来,即:就外在形式而言,它看似良善,也看似从“以扫”所代表并他的“野味”所表示的良善中获得的真理;但就内在形式而言,它并不是。对一个正在重生,也就是在重生之前的人来说,属世层的真理就呈现出这种外在表象。事实上,并不是这个人自己看到它,因为他对重生期间与他同在的良善和真理一无所知;而是在天堂之光中看见这类事物的天使的眼睛看到了它。人甚至不知道属世层的良善和真理是什么;并因不知道而无法感知它们。他从总体上感知不到它们,故也不能具体地感知它们;因此,他感知不到它们的不同,更不用说它们的状态变化了。既然如此,那么他很难从任何描述中明白这良善及其真理是什么样。
3556.“他说,因为耶和华你的神使它得遇我面”表示圣治。此处论述的圣治是,在人重生期间,良善和来自这良善的真理在他里面按适当次序被重新安排;也就是说,它们被重新安排,是为了让它们从表面上出现,或出现在表面,好像它们就是纯正的良善和来自这良善的纯正真理。而实际上,它们并不是,而是家生的良善和来自这良善的真理;这良善及其真理只为人的重生,因而为引入粗糙性质的良善和真理服务,因为它们有助于这个目的,即他的重生。
3563.“说,声音是雅各的声音,手却是以扫的手”表示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力部分由在里面的真理构成,而意愿部分却由在外面的良善构成,因此它们具有一种颠倒的秩序。“声音”(译注:voice,准确译为嗓音,中文圣经都译为声音)论及真理,这从第1卷所引用的地方和经上说“声音是雅各的声音”清楚看出来,雅各代表属世真理。“手”之所以论及良善,是因为“手”表示权柄和能力,权柄和能力的源头就是良善。真理所拥有的一切权柄和能力都来自良善,尽管它看似来自真理。这一点同样从经上说“手却是以扫的手”清楚看出来,而以扫代表属世良善。这些事物具有一种颠倒的秩序,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按照秩序,属于意愿的良善应在里面,而属于理解力的真理应在外面。然而,这些事是这样,几乎没有人能以任何容易理解的方式把它们解释清楚,因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事。即便把它们解释得清清楚楚,若缺乏关于它们的知识,它们仍不会被人理解。尽管如此,仍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它是此处论述的主题。
出现在人里面的属世层的良善只来自一个源头,那就是内层良善,也就是理性层的良善。显然,属世良善没有其它源头;但从这一个流入之物决定了那一个里面的良善的性质,或说流注使得属世层中的良善就如属世层那样。既然属世层的良善只来自这一个源头,那么属世层的真理也来自这一个源头,因为良善在哪里,真理就在哪里。这两者若要成为某种事物,都必须存在。再者,流入之物决定了那里的真理的性质,或说进入真理的流注将这真理所拥有的性质赋予它。流注以这种方式进行:理性层的良善沿着两条路径流入属世层;它通过一条最短、因而直接的路径流入属世层的良善本身;然后继续通过属世层的良善流入那里的真理;这良善和这真理由以扫和他的野味来代表。此外,理性层的良善还经由一条不那么短的路径,即通过理性层的真理流入属世层,并通过该流注形成类似良善的某种事物;而事实上,这种事物是真理。
按照秩序,理性层的良善应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同时流入它的真理;也经由理性层的真理,因而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并以同样的方式既直接又间接地流入属世层的真理。在这种情况下,流注符合秩序。这就是存在于重生之人身上的流注。但如前所述,在他们重生之前还有一种不同的流注,即:理性层的良善不直接流入属世层的良善,而是经由理性层的真理间接流入它,因而在属世层呈现出类似良善的某种事物;但这种事物不是纯正的良善,因而也不是纯正的真理。相反,它是诸如凭经由理性层的真理而来的流注而从至内层的确拥有良善的某种事物;但再也没有更多东西了。因此,良善也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那里,也就是说,表面上像“以扫”所代表的良善,但里面却像“雅各”所代表的真理。由于这不符合秩序,所以才说具有一种颠倒的秩序。然而,考虑到人无法以其它任何方式重生,这也符合秩序。
我意识到,这些事即便说得清清楚楚,因而能被那些知道这些事物存在的人清晰地感知到,但对那些不知道何为流注的人来说,它们仍是模糊的;对那些不知道理性层与属世层截然不同的人来说,更是模糊;对那些对良善和真理没有任何清晰观念的人来说,还要更模糊。至于在重生之前的状态下,属世良善和属世真理是何性质,这仅从那时的情感就能明显看出来。当一个人渴慕真理不是以生活为目的,而是为了其它目的,如为了他可以变得有学问,并且是出于某种超越别人的情感,或某种孩子般的嫉妒情感,以及某种荣耀的情感而变得有学问时,属世层的良善和属世层的真理就具有诸如此处雅各所代表的那种秩序。因此,这两者相对于彼此都处于一种颠倒的秩序;也就是说,良善所属的意愿在外面,而真理所属的理解力在里面。
但在重生之后的状态下,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渴慕真理不仅为了生活的目的,更因为他渴望构成这生活的良善本身。之前的情感,即超越、孩子般的嫉妒和荣耀的情感,现在都逃离了,以至于可以说似乎被驱散了。这时,属于意愿的良善在里面,而属于理解力的真理在外面;然而,真理仍与良善行如一体,因为它源于良善。这种秩序才是真正的秩序;前一种秩序也倾向于形成这种秩序,因为那时在外面的意愿允许有助于重生的许多事物进入,就像一块海绵,既吸收清水,也吸收浑水;因此,它也允许原本要弃绝的那类事物进入。事实上,这些事物充当手段,也为形成关于良善和真理的观念,以及其它功用而服务。
3576.“就祝福他”表示由此结合。“祝福”是指结合。涉及以扫和雅各的这些细节清楚表明,理性层的良善从至内层与属世层的良善结合,然后通过属世层的良善与那里的真理结合。因为“以撒”代表良善方面的理性层,“利百加”代表真理方面的理性层;“以扫”代表属世层的良善,“雅各”代表属世层的真理。“以撒”所表示的良善方面的理性层从至内层与“以扫”所表示的属世层的良善结合,但不与“雅各”所表示的属世层的真理结合,除非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以撒在宣布对雅各的祝福时,心里想的是以扫;那时他想的不是雅各,而是以扫。任何人在宣布祝福时,所祝福的都是他正在思想的那个人,而不是他没有在思想的某个人。嘴上说出来的一切祝福都是从里面,即某种内层事物出来的,并从祝福者的意愿和思维中获得自己的生命,所以本质上属于祝福者想要把这祝福给予并正在思想的那个人。若有人截获了它,从而据为己有,这就像一个人偷了应该还给另一个人的某种东西。以撒在宣布祝福时,想的是以扫,而不是雅各,这一点从前面的每一个细节明显看出来,如27:18-19:以撒对雅各说,我儿,你是谁?雅各对他父亲说,我是你的长子以扫。27:21-23:以撒对雅各说,我儿,你近前来,我要摸摸你,看你真是我的儿子以扫不是;他摸了之后说,声音是雅各的声音,手却是以扫的手,就认不出他来。27:24:他又说,你真是我儿子以扫吗?他说,我是;最后当亲吻他时,以撒闻到了他衣服上的香气,也就是以扫衣服上的香气;以撒在祝福他时说,看,我儿的香气。由此清楚可知,他祝福的儿子是以扫,而不是其他人。这也是为何他从以扫那里听说是雅各时,就大大地战兢(27:33),并说,你兄弟带着诡计来(27:35)。然而,雅各之所以如27:33-37所说的,持有这祝福,是因为“雅各”所代表的真理看似掌权了一段时间。
不过,一旦改造和重生的时期结束,隐藏在至内在部分,并从那里安排看似属于真理,或真理归为己有的每一个事物的良善本身,就会出来,走到前台,公开掌权。这就是以撒对以扫说的话所表示的:
你必靠着你的剑生活,又必服侍你的兄弟;到你向他掌权的时候,你必从你颈项上折断他的轭。(创世记27:40)
这些话的内义是:只要真理正在与良善结合,良善就看似处于一个较低的位置,但最终会占据首位或在先的位置。那时就会有一个理性层与属世层的良善,并通过属世层的良善与真理的一个结合;真理就这样变成良善之真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扫”代表属世层的良善本身,而“雅各”代表属世层的真理本身,这两者都与理性层结合。因此,他们在至高意义上将代表主的神性属世层:“以扫”代表神性良善方面的神性属世层,“雅各”则代表神性真理方面的神性属世层。
4243.“我在拉班那里寄居,滞留到现在”表示祂已为自己取得“拉班”所表示的良善。“拉班”是指居间或中间良善,也就是并不纯正、但仍服务于引入纯正真理与良善的良善;“寄居”是指接受教导;“滞留”(tarrying or staying)是指论及有良善伴随的真理生命之物,在此是指为自己取得。由此明显可知,“我在拉班那里寄居,滞留到现在”表示祂已为自己取得“拉班”所表示的良善。
此中情形是这样:真理无法植入良善,除非有实现这一点的方法或媒介。这些方法或媒介就是前几章所论述的主题,就是提到雅各寄居到拉班那里,与他共同居住,并在那里获得羊群的地方。本章论述了当次序翻转,以致真理服从良善时,真理与良善结合的过程,因而状态的翻转。当人正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而学习真理,还没有怎么照之生活时,真理看似占据第一位。但当他照着出于对真理的情感而学来的真理生活时,良善就占据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真理变成了良善,因为此时这人相信良善在于照真理行事。那些已经重生的人就处于这种良善,那些拥有良心,也就是不再推理它是不是真理,而是因为它就是真理而实行真理,从而在信仰和生活上为自己取得真理的人也处于这种良善。
4247.“使者回到雅各那里说,我们到了你哥哥以扫那里,他也正来迎接你”表示良善不断流入,以便将它们,也就是真理变成它自己的。“哥哥(即弟兄)”,就是此处的以扫,是指良善,也就是说,是指主的神性属世层的良善;“来迎接”是指流注。所指的是流注,故所指的也是变成它自己的。
从前面数次关于该主题的阐述可以看出,良善与真理,良善进入真理的流注,以及良善将真理变成自己的是何情形。也就是说,由此可以看出,良善不断流入,真理接受良善,因为真理是良善的器皿。除了纯正的真理外,神性良善无法被置于其它任何器皿,因为良善与真理彼此对应、相互匹配。当人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每个人在重生之前最开始的阶段,都是先处于对真理的情感)时,良善就不断流入,只是还没有器皿,也就是没有放置它自己、将其变成自己的那种真理;因为重生之初,人还未拥有任何认知。然而,那时良善就不断流入,故产生了对真理的情感;对真理的情感并非来自其它源头,只来自神性良善的不断努力流入。由此明显可知,甚至在那时,良善也占据第一位,并发挥主导作用,尽管看上去似乎是真理如此行。然而,当人正在重生(重生发生在人拥有认知的成年时期)时,良善就会显现;因为这时,此人更多地处于对实行真理的情感,不再那么处于对知道真理的情感。在此之前,真理一直处于他的理解力,但现在处于他的意愿;当它处于意愿时,就在此人里面了,因为意愿构成这个人自己。存在于人里面的反复循环是这样:一切事实、一切知识皆通过视觉或听觉被引入思维,由此被引入意愿,再由意愿通过思维被引入行为。从记忆,也可以说从内视或内眼开始的类似循环也是存在的,即:从内视开始通过思维进入意愿,从意愿通过思维进入行为;或若出现某种障碍,则进入行为的努力;一旦这种障碍被清除,那么这种努力就会付诸实践。
由此明显可知,良善以哪种方式流入真理,并使之变成自己的。也就是说,首先,属于信的一切真理通过听觉或视觉被引入,然后被储存在记忆中,由此被接连提升到人的思维过程,最终被引入他的意愿。一旦在意愿中,它们就从那里通过思维进入行为,或它们若不能进入行为,就留在努力中。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内在行为,因为一旦有机会,它就会变成一种外在行为。然而,要知道,尽管这种循环是存在的,但产生这种循环的却是良善。因为出自主的生命只流入和经过良善,并且通过至内在的事物如此行。谁都能看出,通过至内在事物流入的生命产生这循环,因为没有生命,无物产生。由于出自主的生命只流入和经过良善,所以可知良善就是那产生之物,并在人拥有对真理的认知,同时渴望接受它们的程度内流入真理,使其成为自己的。
4337.在前几章论及“雅各”的地方,就内义而言,所论述的主题是属世层中真理的获取,这种获取是为了这真理能与良善结合,因为一切真理都是为这个目的而存在的。就内义而言,“雅各”就是这真理,“以扫”则是与该真理结合的良善。在这结合实现之前,真理看似占据第一位;但结合之后,良善实际上占据第一位。这也是以撒对以扫的预言所表示的:
你必倚靠刀剑生活,又必事奉你的兄弟;到你掌权的时候,你必从颈项上挣开他的轭。(创世记27:40)
现在这一章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这就是为何雅各称以扫为他的“主”,自称是以扫的“仆人”(33:5, 8, 13, 14)。
要知道,雅各在此代表真理之良善。但就其本身而言,真理之良善仅仅是真理;因为真理只要唯独存在于记忆中,就被称作真理。不过,一旦存在于意愿,由此存在于行为中,它就被称作真理之良善,因为真理的实践并非别的。凡从意愿发出的,皆被称为良善,因为意愿的本质就是爱和从爱流出的情感;出于爱及其情感所行的一切都被冠以良善之名。真理也无法与经由内在人流入、在源头上为神性的良善结合(这良善在此由“以扫”来代表),直到真理成为存在于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也就是真理之良善。因为经由内在人流入、在源头上为神性的良善流入意愿,在那里与经由外在人所引入的真理之良善会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