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前后都长满了眼睛”表圣言中的神性智慧。“眼睛”在论及人时,表示认知,论及主时,则表示神性智慧(48, 125节),在论及圣言时也一样,如此处,因为圣言出于主,论及主,因而就是主。以西结书论到基路伯时同样说,“它们都长满眼睛”(10:12)。“前后”当指向来自主的圣言时,表示圣言中的神性智慧与神性之爱。
241.“第一个活物像狮子”表圣言的神性真理的能力。“狮子”表示真理的能力,在此表示圣言的神性真理的能力。这一点从地上的狮子、灵界的狮子和圣言明显可知:在地上,狮子的力量胜过百兽;在灵界,狮子是神性真理能力的代表形像;在圣言,狮子表示神性真理的能力。至于何为圣言神性真理的能力,可参看《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49节)和《天堂与地狱》(228-233节)。因此,耶和华,或主被比作“狮子”,也被称为“狮子”。如以下经文:
狮子吼叫,谁不惧怕呢?主耶和华一说话,谁能不说预言呢?(阿摩司书3:8)
我必不回来毁灭以法莲,他们必跟随耶和华而行。祂如狮子吼叫。(何西阿书11:9-10)
狮子和少壮狮子怎样咆哮,耶和华也必怎样降临,在锡安山上争战。(以赛亚书31:4)
看哪,犹大支派中的狮子,大卫的根,已得胜。(启示录5:5)
犹大是小狮子,他蹲伏,卧如狮子,谁敢惹他?(创世记49:9)
在这些经文中,从主而来的神性真理的能力被描述为“狮子”。“吼叫”表示凭着反对地狱意欲夺人的能力说话和行事。主解救他脱离地狱,如同狮子掠食。“蹲伏”表示聚集力量,“犹大”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96, 266节)。
天使大声呼喊,好像狮子吼叫。(启示录10:3)
他蹲伏,卧如老狮,谁敢惹他?(民数记24:9)
看哪,这民起来,仿佛老狮,挺身,好像少壮狮子。(民数记23:24)
这论及以色列,以色列表示教会,他的能力,也就是承神性真理被如此描述。又:
雅各余剩的人必在民中间,如林间百兽中的狮子,又如少壮狮子在羊群中。(弥迦书5:7-8)
此外还有其它许多经文(如以赛亚书11:6; 21:6-9; 35:9;耶利米书2:15; 4:7; 5:6; 12:8; 50:17; 51:38;以西结书19:3, 5-6;何西阿书13:7-8;约珥书1:6-7;民数记2:12;诗篇17:12; 22:13; 57:4; 58:6; 91:13; 104:21-22;申命记33:20)。
242. “第二个活物像牛犊”表圣言的神性真理的情感。地上的走兽表示各种属世情感,因为它们的确是这类情感。其中“牛犊”表示求知欲或对认识的情感(affection of knowing),在灵界,这种情感以牛犊来代表。故在圣言中,它也由“牛犊”来表示,如何西阿书:
这样,我们就把嘴唇的牛犊献给耶和华。(何西阿书14:2)
“嘴唇的牛犊”是指出于真理情感的认罪。玛拉基书:
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因其翅膀得医治,你们必跳跃如肥犊。(玛拉基书4:2)
他们好比“肥犊”,是因为它们表示那些出于对认识真理与良善的情感而充满其知识的人。诗篇:
耶和华的声音使黎巴嫩的香柏树跳跃如牛犊。(诗篇29:6)
“黎巴嫩的香柏树”表示真理的知识,因此经上故说“耶和华的声音使它们跳跃如牛犊”。“耶和华的声音”是指神性真理,在此是指打动(它们)。
埃及人喜爱知识,所以他们制作牛犊作为其求知欲的象征。但后来,他们开始将牛犊当作神明来敬拜,于是在圣言中,它们也表示对认识虚假的情感(如耶利米书46:20, 21;诗篇68:30;以及其它地方)。因此,以色列民在旷野为自己所作的牛犊(出埃及记32章)、撒玛利亚人的牛犊(列王纪上12:28-32;何西阿书8:5; 10:5)所表相同。故在何西阿书,经上说:
他们用银子为自己铸造偶像,献人为祭,亲吻牛犊。(何西阿书13:2)
“用银子为自己铸造偶像”表示歪曲真理,“献人为祭”表示毁灭智慧,“亲吻牛犊”表示出于情感承认虚假。以赛亚书:
“牛犊必在那里吃草,在那里躺卧,并吃尽其中的树枝。(以赛亚书27:10)
耶利米书(34:18-20)中的“牛犊”所表相同。
一切神性敬拜皆出于对真理和良善的情感,并由此出于对它们的认知。所以,在主要以祭祀为主的以色列人教会的敬拜中,祭物由各种动物构成,如羔羊、山羊、小山羊、绵羊、公山羊、牛犊、公牛。祭物也出自牛犊,因为牛犊表示对认识真理和良善的情感,也就是最初的属世情感。这就是“献牛犊为祭”所表示的(出埃及记29:11, 12;利未记4:3, 13等;9:2; 16:3; 23:18;民数记8:8 等; 15:24; 28:19, 20; 士师记6:25-29;撒母耳记上1:25; 16:2;列王纪上18:23-26, 33)。第二个活物像牛犊,因它所表示的圣言神性真理而感染、教导、充满心灵。
243. “第三个活物脸面像人”表圣言的神性真理的智慧。在圣言中,“人”表示智慧,因为人就是为了从主接受智慧,并成为天使而生。因此,人在何等程度上变得智慧,就在何等程度上成为“人”。真正属人的智慧在于知道有一位神,知道神的本质和属性;这正是圣言的神性真理所教导的。“人”表示智慧,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我必使人(vir)比纯金还少,使人(homo)比俄斐的金子更少。(以赛亚书13:12)
“人”(vir homo)是指聪明,“人”(homo)是指智慧。
地上的居民被焚烧,剩下的人稀少。(以赛亚书24:6)
我要把人的种和牲畜的种播种在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耶利米书31:27)
你们,我的羊,乃是人,我是你们的神。(以西结书34:31)
荒凉的城邑必被人群充满。(以西结书36:38)
我观看地,不料,地是空虚混沌;天也无光;我观看,不料,无人。(耶利米书4:23, 25)
他们献人为祭,亲吻牛犊。(何西阿书13:2)
他又量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城墙,按着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启示录21:17)
此外还有许多经文,在这些经文中,“人”表示有智慧的人,抽象而言,表示智慧。
244.“第四个活物像飞鹰”表圣言的神性真理的知识和由此产生的理解。“鹰”表示各种事物,而“飞鹰”表示知识,认知即源自知识。因为它们在飞翔时既知道又看见;事实上,它们拥有一双锐利的双眼,使得它们看得清清楚楚,而“眼睛”表示认知,或理解力(48, 214节)。“飞翔”表示接受和教导,在指向主的至高意义上,则表示主的预见和供应。“鹰”在圣言中具有这种含义,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以赛亚书40:31)
“如鹰展翅上腾”是指被提升进入真理与良善的知识,由此进入聪明。
大鹰上腾,窥看食物,岂是借你的智慧、听你的吩咐吗?他的眼睛向远处看得分明。(约伯记39:26-27, 29)
认识、理解、看得分明的能力在此被描述为“大鹰”,这种能力并非出于人自己的聪明。
耶和华用美物使你口得以饱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诗篇103:5)
“用美物使你口得以饱足”是指由知识赐予认知,因此经上以鹰作比。
有一大鹰,翅膀大,翎毛长,来到黎巴嫩,将香柏树梢拧去,将它栽于种田里,就渐渐生长。又有一大鹰,这葡萄树向这鹰弯过根来。(以西结书17:1-8)
此处两只“大鹰”描述的是犹大教会和以色列教会对真理的认知,及其由此而来的聪明。但在反面意义上,“鹰”表示虚假的知识,认知因这知识而被败坏(如马太福音24:28;耶利米书4:13;哈巴谷书1:8, 9;等等)。
245.“四活物周围各有六个翅膀”表圣言的能力和守护。“四活物”表示圣言,如前所示;“翅膀”表示能力,以及守护,这一点可参看下文。“六”表示真理与良善上的全部,因为六是“三”乘“二”,而“三”表示真理上的全部(505节),“二”则表示良善上的全部(762节)。“翅膀”表示能力,因为鸟儿凭翅膀上腾,鸟的翅膀犹如人的膀臂,而“膀臂”就表示能力。由于“翅膀”表示能力,四活物又各有六个翅膀,故从前面的解释明显可知各活物的翅膀表示哪种能力了,也就是说,“狮子的翅膀”表示与地狱的邪恶并虚假争战的能力,这种能力属于来自主的圣言神性真理。“牛犊的翅膀”表示感染心灵的能力,因为圣言的神性真理感染那些以神圣方式阅读圣言的人。“人的六个翅膀”表示在神的本质及其属性上变得智慧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正是阅读圣言之人的。“鹰的翅膀”表示认识真理与良善,并由此为自己获得聪明的能力。
论到基路伯的翅膀,我们在以西结书上读到:
翅膀彼此相对,还遮体,翅膀以下有手的样式。(以西结书1:23-24; 3:13; 10:5, 21)
“彼此相对”表示联合一致的行动;“遮体”表示守护,以免属于圣言灵义的内在真理遭到亵渎;“翅膀以下的手”表示能力。论到“撒拉弗”,经上还说:
它们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以赛亚书6:2)
“撒拉弗”同样表示圣言,严格来说,表示取自圣言的教义;“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同样表示守护;“两个翅膀飞翔”同样表示能力,和前面一样。 “飞翔”表示觉知和教导,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的看顾和供应。这一点也可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神骑着基路伯飞行,藉着风的翅膀快飞。(诗篇18:10; 撒母耳记下22:11)
我又看见另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启示录14:6)
“翅膀”表示守护,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耶和华必用自己的翅膀遮蔽你。(诗篇91:4)
求你将我隐藏在神翅膀的荫下。(诗篇17:8)
世人投靠在祂翅膀的荫下。(诗篇36:7; 57:1; 63:7)
我展翅掩覆你,遮盖你的赤体。(以西结书16:8)
你们必因祂的翅膀得医治。(玛拉基书4:2)
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扇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这样,耶和华独自引导他。(申命记32:11-12)
耶稣说,耶路撒冷啊,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马太福音23:37;路加福音1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