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11)

发布时间:2025-08-10  阅读:14次
 

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当人还是孩童的时候,您就赐给了他一个新意愿,就是纯真之良善。人越沉迷于爱自己、爱世界的快乐,这稚嫩的新意愿就越关闭,人越不沉迷于这些快乐,尤其允许自己重生,这新意愿就越得到充分发展。当它与我们所学到的纯正真理结合时,一个新的心智,或说一个新人就诞生了。求主日益加添我们对真理的情感,逐渐熄灭我们的世俗欲望,使这些欲望的快乐渐渐消退,直至灭绝!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重生11

4377.“雅各对他说,我主知道孩子们年幼娇嫩”表示尚未获得神性生命的真理。“孩子”或“儿子”是指真理;“娇嫩”是指新近的真理,因而是指虽已获得某种生命,然尚未获得真正生命,即此处尚未获得神性生命的真理,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主的神性属世层的荣耀。这些问题可通过发生在正经历重生之人身上的事来说明,因为人的重生是主荣耀的形像。正经历重生的人就像出生后经历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如婴儿时期,童年时期,青少年时期,成年时期。事实上,正经历重生的人是新生的。当他还是婴儿时,他里面的真理的确有生命,但还没有属灵的生命。在这一阶段,它们纯粹是缺乏细节和具体细节的总体真理,然而正在与良善联结。因此,真理与良善的联结纯粹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它们的内在联结随着此人向婴儿时期之后的各个阶段发展而逐渐产生。孩子们年幼娇嫩,以及接下来的这些话“牛羊也正我管喂奶的时候,若是催赶它们一天,群羊都必死了”就表示婴儿时期的这种状态。

4378.“牛羊也正我管喂奶的时候”表示尚未获得神性生命的良善,无论内层良善还是属世良善。“羊”是指内层良善;“牛”是指外层或属世良善;“喂奶”也是指新近的良善,在此是指正在属世层里面出生的属灵良善。

在正重生之人所经历的婴儿状态下,属灵事物潜藏于内;因为属灵生命仿佛从蛋中孵化,逐渐从一个时期发展到另一个时期。婴儿时期可以说是童年时期的蛋,童年时期可以说是青少年时期的蛋,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成年时期的蛋,以致此人可以说在反复经历出生。由此明显可知,尚未获得神性生命、在此由吃奶的牛羊所表示的良善,无论内层良善还是属世良善是什么意思。

4379.“若是催赶它们一天,群羊都必死了”表示时间的流逝和随后的阶段,否则它们必不得活,因而有必要为结合做好准备。这从实际思路清楚可知。因为在前文,所论述的主题一直是良善与真理总体上的结合,但此处论述的是它们具体的结合。就内义而言,此处描述了真理被注入良善的实际过程。人从大体的解释也许能瞥见该过程的性质,却丝毫看不到与它相关的无数奥秘。这些奥秘只对那些居于天堂之光的人来说是清晰可见的,而居于世界之光的人在天堂之光被允许进入世界之光时能看到它们的粗糙轮廓。

这一点从以下事实足以明显看出来:当人再次出生时,便如同出生后的世人那样经历生命的各个阶段;前一个状态相对于随后的状态,总是像蛋一样;因而他不断被孕育和生出这一过程不仅在他活在世上时这样,而且在他进入来世后永远如此。然而,就未来无限事物而言,他永远不可能被完善到超出蛋阶段的那个点。由此可见,涉及人重生的事何等数不胜数,而人们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由此还能看出,包含在此处内义中的事有多少,而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被注入真理的状态和方式。

6751.最初真理是从记忆知识生出的,因而就像儿子从母亲出生,母亲是对记忆知识的情感。记忆知识是构成理解力和信之真理的一个基础层面。当一个人正在重生时,信之事物在他里面的发展方式,几乎与他成长过程中,不属于信之事物的发展方式差不多。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感官印象构成第一个层面;然后记忆知识构成另外一个层面;之后,判断力在这些层面的基础上生长,对一个人来说可能长得更充分,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长得不那么充分。人在重生期间,信仰的总体方面,或教会教义的雏形,构成第一个层面;教义和信仰的具体方面随后而来;之后连续到来的是越来越内在的事物。这些层面被天堂之光光照,理解力,以及感知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的能力便由此而来。

9296.有必要首先在此解释一下什么叫良善的植入。前面各处早已说明,人有两种生命官能,即理解力和意愿;理解力专门用来接受真理,意愿专门用来接受良善。因为在整个宇宙,无论天堂还是世界,一切事物都与两样事物有关,即真理和良善。由此也明显可知,这两者构成一个人的生命,信之真理和仁之良善则构成他的新生命,如果这两者没有被植入人,那么他就没有新生命。至于信之真理以哪种方式被播种并植入一个人,这在教会是众所周知的;只是尚不清楚仁之良善以哪种方式被植入。当一个人还是一个小孩子时,他从主接受良善,这良善就是纯真之良善,就是诸如小孩子所拥有的那种。这良善构成人里面新意愿的最初开端,并在接下来的年龄阶段,照着他在同龄人当中所过的纯真生活,以及生活中的举止得体和对父母、老师的顺从而发展。然而,它在那些后来让自己重生的人身上发展得更充分。主预见这一切,并照着他们随后的生活状态而作准备。因为主每时每刻都预见邪恶,提供良善;祂从此人成孕的那一刻起,甚至直到永恒都如此行。后来,当此人长大成人,开始自主思考时,他在何等程度上陶醉于爱自己、爱世界的快乐,这新意愿,也就是一个新意愿的最初开端就在何等程度上被关闭;他在何等程度上没有陶醉于这些快乐,它就在何等程度上被打开,还被完善。

不过,接下来有必要说明,它如何通过真理的植入而得以完善。由纯真之良善形成的这新意愿是主进入一个人,与他同住,激发他去意愿良善并出于意愿实行良善所经由的居所。这种流注照着一个人避免邪恶的程度而在他里面起作用。他通过该流注拥有知道、觉察、反思和理解真理和良善的能力。这些真理和良善出现在私人和公众生活的层面,他照着功用或服务的快乐而获得这种能力。此后,主经由这良善流入此人从教会的教义所知道的真理,然后从他的记忆中召唤出能服务于生活中的功用的那类真理,并将这些真理植入良善,从而完善良善。正因如此,与一个人同在的良善完全取决于他在生活中的功用或服务。如果这种功用或服务是为了邻舍的利益,也就是说,为了同胞、国家、教会、天堂的利益,为了主,那么这种良善就是仁之良善。但如果他在生活中的功用或服务仅仅是为了自我和世界,那么这些新意愿的最初开端就被关闭了。在它们下面会有一种意愿从爱自己、爱世界的邪恶中形成,一种理解力则由此从虚假中形成。这后一种意愿上面是关闭的,下面是敞开的,也就是说,向天堂关闭,向世界敞开。由此明显可知,真理是如何被植入良善并赋予它形式的;还明显可知当一个人处于良善时,他就与主同在天堂;因为新的意愿,就是仁之良善所住的地方,就是主的居所,因而就是一个人里面的天堂。从它延伸出来的新理解力可以说是祂进出所经由的一个帐幕。

这类事,无论总体还是细节,就由这个节日来代表,就是地上出产的收集节,又被称为住棚节。事实就是这样,这一点从这个节日的设立明显看出来;对此,摩西五经如此记着说:

又在七月十五日,你们收集了地的出产后,要守耶和华的节七日。第一日为一个安息日,第八日也为一个安息日。第一日,你们要为自己拿美好树上的果子和棕树上的枝子,与茂密树的枝条,并激流中的柳枝,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七日。你们要住在棚里七日,所有本地的以色列人,都要住在棚里,好叫你们世世代代知道我领以色列人出埃及地的时候,曾使他们住在棚里。(利未记23:39-43)

申命记:

你从禾场上和酒榨中收集以后,就要举行住棚节七日。在这节期中,你和你儿女、仆婢,并住在你城门内的利未人,以及寄居的与孤儿寡妇,都要欢乐。你就要非常的欢乐。(申命记16:13-15)

当良善被主通过真理植入时的状态,因而当天堂与一个人同住时的状态由这个节日来代表,这一点从此处所提及的一切事物的内义明显看出来,即:“七月十五日”表示前一个状态的结束和一个新状态的开始。从禾场上和酒榨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因为五谷,就是禾场的产物是指真理之良善;酒,就是酒榨的产物,是指源于良善的真理;油,也是压榨的产物,是指系真理的一个源头的良善。“第一日为一个安息日,第八日也为一个安息日”表示真理与良善的结合,以及良善与真理的相互结合,“安息日”表示结合在一起的真理和良善;第八日之所以也被称为“一个安息日”,是因为“第八”表示一个新状态的开始。

他们在第一日所要拿的“美好树上的果子”表示欢乐和喜悦,因为良善被植入了,这就是为何接下来经上说“在耶和华面前欢乐”;“棕树上的枝子”表示该良善的内在真理;“茂密树的枝条”表示良善的外在真理,也就是记忆知识;“激流中的柳枝”表示更为外在的真理,也就是身体感官的真理,属于身体感官所接受的印象。他们要在里面住七日的棚表示从主所获得并作为回报又献给主的爱之圣洁;它还表示合一的圣洁。本地的以色列人表示那些处于仁之良善的人,从抽象意义上说,是指该良善。那时所有人的欢乐表示诸如那些处于从主所获得的良善之人所感受,因而诸如那些在天堂里的人所拥有的那种喜乐。因为一个处于从主所获得的仁之良善的人与主同在天堂。这些就是这个节日为之所设立的事。

9297.“你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的面”表示主的不断显现和同在,因此祂的显现和同在也在信之真理中。由于神性之爱的神性良善是耶和华自己,也就是主,所以“朝见主耶和华的面”和被主看见是一个意思。主的确是那看见一个人,使自己与他同在,并使得这个人看见祂的那一位;因此,人看见主不是凭自己,而是凭与他同在的主。

必须简要说明当如何理解主的不断显现和同在也在信之真理中。主与一个人的同在是在与此人同住的良善中,因为构成人生命的,是良善,而不是真理,除非这真理来自良善。正因如此,主在一个人那里的居所在纯真之良善中。因此,当一个人重生后,主不仅在良善中,还在来自良善的真理中与他同在;因为现在真理从良善获得生命,是良善的外在形式,并且良善的品质可通过它们而得到认识。这些真理构成此人新的理解力,而这新的理解力与他的新意愿构成一体。因为一切事物皆与真理和良善有关,人的理解力致力于真理,而他的意愿致力于真理所来自的良善。由此明显可知,当如何理解这时主的显现和同在也在信之真理中。这些就是“一切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的面”所表示的事。经上之所以说“男丁要朝见”,是因为“男丁”表示信之真理;经上之所以说“主耶和华的面”,是因为“耶和华”表示神性存在,“主”表示由那存在所产生的神性显现。因此,人类层面上的存在是良善,由此产生的显现是真理。

在教会,人们说,信来自主;但要知道,来自于主的,是植根于仁的信,而不是与仁分离之信。与仁分离之信源于人的自我,被称为“说服的信”,下一章开头几节论述了这种信。一个人能知道他的信是来自主还是来自他自己;人若只是为了富有学问的名声,以便获得地位和财富,而不是为了过一种良善和有用的生活或为了生活中的良善和功用而受真理影响,就处于说服的信,这信来自他自己,而不是来自主。

信之真理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实践上的。人若为了实践上的真理来考虑理论上的真理,看到后者如何适应前者,并由此出于两者的结合来看待一种良善和有用的生活,或生活中的良善和功用,为了这个目的的缘故而对两者有一种情感,就拥有来自主的信。原因在于,有用的生活或生活的功用,也就是他的目的,就在于与他同住的良善;正是这种生活的功用赋予万物形式,而信之真理只是手段。情况就是这样,这一点从那些在来世的人很明显地看出来。在那里,所有人,无一例外,都被恢复到其良善的状态或其邪恶的状态,因而恢复到其生活的功用,也就是他们的目的,或他们爱之高于一切,因而已经成为其生活的实际快乐的东西。所有人都被恢复到这种状态。与这种功用或服务已经构成一体的真理或虚假则保留下来。除此之外,还会获得更多与这些真理或虚假结合,并赋予这种功用更大的坚固性和一定形状的真理或虚假。正因如此,灵人和天使都是其功用或服务的外在形式。恶灵则是恶用的形式;这些人在地狱。而善灵或天使是善用的形式;这些人都在天堂。这也解释了为何就在灵人出现的那一刻,就能知道他们的品质。从他们的脸和脸形的美丽就能知道他们的信之真理。从他们脸上赋予这真理以生命的爱之火,以及他们所发出的气场就能知道他们的良善本身,也就是他们的功用。由此再次明显可知,什么叫在信之真理中的主的同在。

这些奥秘几乎一个也没有进入人的知识或感知(3179, 9336)。这就是主的这些话所表示的: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声音,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灵生的,也是如此(约翰福音3:8)。关于属灵教会之人的重生过程(2675, 2678, 2679, 2682)。关于属天教会之人的重生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5113, 10124)

2675.“给了夏甲”表示植入外在人的生命。“夏甲”是指外在人的生命。外在人的生命就是对记忆知识的情感,专由“埃及人夏甲”来表示。对那些正变得属灵的人来说,主将良善和真理植入对记忆知识的情感,好叫他们为了变得理性和属灵这个目的和功用而渴望认识并学习良善和真理,因为对记忆知识的情感是生下含有属灵之物的理性的母亲。主这样的流入的确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但只有那些能被改造的人才会为了这个目的和功用来接受它。其余的人则为了其它目的和功用来接受;这些目的和功用多到数不清,并且只关注他们自己和这个世界。

2678.“打发夏甲走”表示祂任由外在人沉浸在自我中。这从当代表主的亚伯拉罕是那个把她打发走的人时,“打发走”的含义,以及那些正在被改造和变得属灵之人的最初状态清楚可知。他们的最初状态是这样:他们以为他们凭自己,因而凭他们自己的东西来实行良善、思考真理。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知道别的。当你告诉他们,一切良善和一切真理都来自主时,他们的确不会拒绝这个观念,但心里却不承认它,因为他们感觉,或从内在感知到任何东西都是从他们自己,而不是从其它任何源头流入的。由于所有正在被改造的人一开始都处于这种状态,所以主便任由他们沉浸在自我中。尽管如此,他们在不知道这一点的情况下仍通过他们的自我被引导。

2679.“夏甲就走了,在别是巴的旷野飘荡”表示在信之教义上四处游荡的状态,或说困惑地游荡在信之教义当中的状态。“走了,在旷野飘荡”是指一种游荡的状态,或一种困惑游荡的状态;“别是巴”是指信之教义,如本章末尾所述,在那里,经上说,亚伯拉罕和亚比米勒在别是巴立了约(21:32),亚伯拉罕在别是巴种植小树林(31:33)。本节描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状态一开始是何性质,即:他们四处游荡,被带入各种错误。因为主让他们多多思考永生,从而多多思考信之真理;但他们出于自我去思考,所以只能在教义和生活上四处游荡。凡从童年早期就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或别人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或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东西,他们都当作真理;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没有意识到的各种情感在误导他们。这些人就像尚未成熟的果实,不能瞬间发展出它的形状、美丽和味道。他们又像幼苗,不能瞬间开花抽穗。然而,那时进入的观念虽然大部分是错的,但仍能促进成长;后来,当这些人正在被改造时,这些错误观念部分被分离出去,部分用来可以说将营养和汁液注入后续生命。这些反过来又能部分适合主随后植入良善和真理,部分适合为属灵事物充当终级层面,或说最终接收的土地。因此,它们不断充当改造的手段;这些手段形成一个有序的连续不断的链条。因为对人来说,主预见一切,甚至最小细节,并为他将来直到永恒的状态提供这一切。主为了人的福祉尽可能地在此人允许自己被祂引导的程度内这样做。

2682.“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孩子”是指属灵真理;“灌木”是指感知,然而,这种感知如此微小,几近于无(这就是为何经上说“在一丛灌木下”)。“灌木”与“树”所表相同,只是在一个较小程度上;“树”表示感知。这一切表明,“她就把孩子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因无法感知到任何真理或良善而感到绝望。被“撇在一丛灌木下”表示就真理和良善而言,只剩下荒凉,直到绝望,这一点明显可见于约伯记:

穷乏饥饿,独自一人。他们就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在灌木上采锦葵;住在山谷的裂缝里,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他们在灌木丛中哀叹,在野蓟下聚集。(约伯记30:3-4, 6-7)

这论及真理的荒凉,是以古教会常用的表达方式来描述的(因为《约伯记》是古教会的一本书),如“穷乏饥饿,独自一人”、“逃到干旱之地,到昨夜的荒凉与荒废”、“住在山谷的裂缝,尘土和岩石的洞中”,以及“在灌木上采锦葵”、“在灌木丛中哀叹”。在以赛亚书也是如此:

它们必来,它们都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并一切水渠里。(以赛亚书7:19)

这也论及荒凉,以同样的表达方式来描述,也就是说以“停在荒凉的河流内、磐石的裂缝里和一切灌木丛上”来描述。

本节论述了那些正在被改造之人的第二个状态,也就是当他们陷入无知,直到对真理一无所知,甚至到了绝望地步时的一种状态。他们陷入这种无知,是为了熄灭说服之光。说服之光具有这种性质:它既光照虚假,也光照真理,从而用真理使人相信虚假,用虚假使人相信真理,同时引导人信靠自己,或让人感觉自命不凡。他们陷入这种无知,也是为了让他们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被引导认识到这一事实:良善或真理丝毫不来源于他们自己,或他们自己的东西,只来源于主。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会陷入无知,甚至到了绝望的地步;这时,他们会获得安慰和光照,这从下文清楚看出来。因为来自主的真理之光无法流入源于自我的说服性思维;事实上,这种思维具有这种性质:它能熄灭真理之光。在来世,说服性思维看上去就像冬天里的光;但一靠近天堂之光,这冬光就转变为一种包含对一切真理的无知的黑暗。对那些正在被改造的人来说,这种状态被称为真理荒凉的状态,也是圣言的内义经常论述的主题。

但很少有人能了解这种状态,因为如今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没有在重生的人来说,只要他们能把某种事物当作真理,他们是否知道真理,以及他们知道的是不是真理,都是一样的。但那些正在重生的人会多多思考教义和生活,因为他们会多多思考永恒的救恩。因此,如果真理离弃他们,他们会从心里感到悲伤,因为真理是他们一切思维和情感的对象。至于那些正在重生之人的状态是何性质,那些没有在重生之人的状态又是何性质,这从以下考虑清楚看出来:当一个人在肉身中时,就其灵而言,他在天堂,就其肉身而言,他在世界,因为他生在这两者中,并且被如此创造,以至于就其灵而言,他实际上能与天使同在,同时又能通过属于身体的事物而与世人同在。但由于很少有人相信自己有一个死后会继续活着的灵,所以很少有人在重生。对那些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来世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这个世界根本算不上什么。而对那些不相信自己有一个灵的人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部;相比之下,来世根本算不上什么。前者是那些能重生的人,后者是那些不能重生的人。

 

重生之人的情形类似一个婴孩,先学习说话,然后学习思考,后来学习正确地生活,直到最终一切事物似乎自动从他,即貌似从他自己流出(3203, 3701)。因此,正在重生的人首先如同一个婴孩,然后如同一个孩童,后来如同一个成人被主引导(3665, 3690, 4377, 4378, 4379, 6751)。当人被主重生时,他首先处于外在纯真的状态,也就是他的婴孩状态,然后逐渐被带入内在纯真的状态,也就是他的智慧状态(9334, 9335, 10021, 10210)。婴孩的纯真的性质和特征,以及智慧的纯真的性质和特征(1616, 2305, 2306, 3494, 4563, 4797, 5608, 9301, 10021)

10210.“用赎罪的罪祭的血”表示通过源于纯真之良善的真理。“血”是指神性真理;“赎罪的罪祭”或通过赎罪实现的罪祭是指从邪恶和由此而来的虚假中洁净。“罪”表示为罪所献的祭;“赎罪”表示从邪恶和由此而来的虚假中洁净。这种洁净之所以通过源于纯真之良善的真理实现,是因为实现赎罪所用的血来自一只小公牛或一只绵羊羔,而“小公牛”表示外在人中的纯真之良善;“绵羊羔”表示内在人中的纯真之良善;为叫真理和良善能得以接受,纯真必须存在。纯真之良善就在于承认一切真理和良善皆来自主,无一来自人自己或自我;因此,它在于愿意被主引导,而不是被自己引导。由此明显可知,一个人越是倚靠并相信自己,因而越是被自我之爱主宰,就越不处于纯真之良善。这就是为何一个人不可能从邪恶中得以洁净,除非他处于纯真之良善。因为他若不处于这良善,就不是被主引导,而是被自己引导;凡被自己引导的人都是被地狱引导,因为人的自我,或人自己的东西无非是邪恶,一切邪恶都属于地狱。一切赎罪都是用血来进行的,这血要么是一只小公牛的,要么是一只绵羊羔的,要么是斑鸠或雏鸽的,这一点清楚可见于相关经文(出埃及记29:36; 利未记4:1-7, 13-18, 27至末尾; 5:1-7; 15:14, 28-31; 民数记6:9-11)。“斑鸠”和“雏鸽”表示纯真之良善。

2305.有些人把纯真和婴孩或小孩子混为一谈,因为论到小孩子,主说,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天国。但那些这样想的人不知道圣言的内义,因而不知道“婴孩或小孩子”是什么意思。“婴孩或小孩子”是指聪明和智慧的纯真,其性质是这样:他们承认他们唯独从主获得生命,主是他们唯一的父,因为人之为人是由于真理的聪明和良善的智慧,而他唯独从主那里获得它们。纯真本身在圣言中被称为“婴孩或小孩子”,只存在于或居住在智慧中。事实上,人越智慧,就越纯真。因此,主是纯真本身,因为祂是智慧本身。

2306.小孩子的纯真仍缺乏聪明和智慧,故只是接受真正纯真的一种层面;随着他们变得智慧,他们逐渐接受这真正的纯真。小孩子纯真的性质向我表现为某种木质的东西,几乎没有生命;但随着孩子通过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和对良善的情感被完善,它活了过来。接着,真纯真的性质表现为一个极其漂亮的小孩子,充满活力,赤身裸体。住在至内层天堂、因而离主最近的纯真天使本身,在其他天使眼前就像小孩子,事实上是赤身的小孩子,因为纯真由“他们赤身露体,并不羞耻”来代表,如我们所读到的伊甸园中的第一个人和他的妻子(创世记2:25)。简言之,天使越智慧,就越纯真,越纯真,在自己看来就越像小孩子。这就是为何在圣言中,“婴孩或小孩子”表示纯真。

4563.“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死了”表示遗传的邪恶被逐出。“死”是指结束,或不再是原样的某种事物,因而在此是指被逐出,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遗传的邪恶;“底波拉”,就是利百加的奶母,是指遗传的邪恶。严格来说,“奶母或乳母”因哺育和乳养婴儿而表示纯真藉由属天-属灵之物的注入,因为“奶或乳”表示属天-属灵之物,她所乳养的婴儿表示纯真。但此处“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表示从母亲得来并自婴儿时就被养育之物。这就是主与之争战的来自母亲的遗传之恶,这一点从关于这种遗传的说明,以及祂逐出这遗传,以至于最后不是马利亚的儿子可以看出来。

众所周知,人从其父母那里得来邪恶,这种邪恶被称为遗传之恶。因此,他生来就进入其中,但这恶一直未显明自己,直到此人成年,出于自己的理解和基于理解的意愿行事。在此期间,尤其在童年早期,它隐藏起来。由于主的怜悯,没有人因遗传之恶受指责,只为自己所行的实际邪恶负责任;并且在此人出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意愿行事之前,遗传之恶不可能变成他所行的邪恶,所以主藉由来自祂的小孩子和天使来引导小孩子。正因如此,他们看似处于纯真的状态,然而,遗传之恶仍潜藏在他们所行的一切事里面。这遗传之恶甚至给他们提供滋养,也就是表现得像个乳母或保姆,直到他们到了自主判断的年龄。这时,他们若正在重生,就会被主引入一个新婴儿期的状态,最后被引入天上的智慧,进而被引入纯正的婴儿期,也就是纯真;因为纯正的婴儿期或纯真居于智慧之中。不同之处在于,婴儿期的纯真在外,遗传之恶在内;而智慧的纯真在内,邪恶,无论实际的还是遗传的,则在外。从这些事,和前面提到的其它许多事明显可知,从婴儿初期到新婴儿期的年龄,遗传之恶一直表现得像个乳母或保姆。这解释了为何“奶母”(或乳母)表示遗传之恶,还表示纯真藉由属天-属灵之物的注入。

由于就本章的内义而言,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在主的属世层里面对真理的排列或排序,和由此而来的朝内层事物发展,所以遗传之恶的逐出也被论述。这就是为何本节提及利百加的奶母底波拉,并且她被葬在伯特利下边橡树底下的原因,这些细节若不包含此类事物,就太过微不足道,不足以打断此处所描述事件的顺序。

“利百加的奶母”具体所指的真正奥秘还不能透露,因为在此之前,人必须首先了解理性层进入属世层的流注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从理性层的良善直接进入属世层的良善的流注,以及从理性层的良善经由那里的真理间接进入属世真理之良善的流注。“利百加”是指理性层的真理;“以撒”是指理性层的良善;“以扫”是指由来自“以撒”所表示的理性层的良善的直接流注所产生的属世层的良善;“雅各”是指良善,也就是由通过“利百加”所表示的理性层真理而来的间接流注所产生的属世真理之良善。人必须首先了解这一切,才能对这个奥秘获得某种具体知识,也就是为何“利百加的奶母”在此表示并描述遗传之恶。正是凭着关于流注的这种知识,人才能看清遗传之恶的性质。

上一篇:已是最后一个!

下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10)

  栏目导航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重生—...
1588—1593节
1582—1587节
1575—1581节
1573—1574节
1567—1572节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