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六十二)

发布时间:2025-01-19  阅读:81次
 

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自创世以来,您一直照人类的灵性状态以不同的方式启示人类,您一直出于神性之爱通过神性智慧引导人类归向您,自有人类以来,从不间断,也永远不会间断。唯有明白了您的真理,我们才能真正明白您对世人的爱何等长阔高深,无法形容。您所愿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最好的祷告就是,愿主你的旨意成就。愿主照着自己的意思,不要照着我们的意思引导我们,愿主在我们身上的旨意成就!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感知3

《属天的奥秘》摘录:

3235.“亚伯拉罕又娶了一个女人,她名叫基土拉”表示亚伯拉罕所代表的主经历的另一个状态;亚伯拉罕和撒拉代表主的属天神性,而亚伯拉罕和基土拉则代表主的属灵神性。这从目前关于亚伯拉罕和他妻子撒拉的阐述和说明,以及此处关于亚伯拉罕和基土拉的记载清楚可知。但既然我说,亚伯拉罕在此代表主的另一个状态,亚伯拉罕和撒拉代表主的属天神性,而亚伯拉罕和基土拉则代表主的属灵神性,那么就需要知道什么是属天神性,什么是属灵神性。

属天神性和属灵神性与那些接受主的神性之人有关,因为主照着接受者的性质而他显现。主以一种方式向属天人显现,以另一种方式向属灵人显现,因为祂向属天人显为一轮太阳,但向属灵人显为一轮月亮。主向属天人显为一轮太阳,是因为他们处于属天之爱,也就是对主之爱;而向属灵人显为一轮月亮,是因为他们处于属灵之爱,也就是对邻之仁。这种区别就像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光之间的区别,还像两者的热之间的区别,而热使得地上的万物生长。这就是创世记第一章中这句话的意思:

于是神造了两个大光,大光管昼,小光管夜。(创世记1:16)

一般来说,主的国是属天的和属灵的;也就是说,它由属天人和属灵人组成。正因主的神性向属天人显为属天的,向属灵人显为属灵的,所以我在此说,亚伯拉罕和撒拉代表主的属天神性,亚伯拉罕和基土拉代表主的属灵神性。

想要理解属天和属灵的区别,大家可以想一下世上的光和热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有直观的理解。光是属灵的,热是属天的。属天的以热为主,然后从这热发出光来,属灵的是以光为主,光里面含有热。

3240.“约珊生了示巴和底但”表示来自第一类的衍生物。这从“约珊”并他儿子“示巴和底但”的代表清楚可知,下文会讨论他们。由于此处只提到他们的名字,并且他们表示主的属灵教会的状态和衍生物,所以必须大体上说一说这些状态和衍生物的性质。属天教会在这一方面不同于属灵教会,即:那些属于属天教会,被称为属天的人处于爱,也就是说,他们处于爱之良善和真理;而那些属于属灵教会,被称为属灵的人则处于信,也就是说,他们处于信之良善和真理。属天人所拥有的良善是对主之爱的良善,他们的真理是对邻之爱的真理。而属灵人所拥有的良善是对邻之仁的良善,他们的真理是信之真理,前提是这真理是关于仁的教义。由此可见,主的属灵国度和属天国度一样,也拥有良善和真理,然而却大不相同。

此外,要知道,将这些国度的居民彼此区分开的,是良善和真理,因为有些人更多地处于良善,而有些人更多地处于真理。由此产生衍生物,也就是良善的衍生物和真理的衍生物。在主的属灵国度,良善的衍生物就是本节所提到的约珊的儿子们所代表的;而那里的真理的衍生物则是下一节所提到的米甸的儿子们所代表的。由于属灵人分为两类(即更多地处于良善的人和更多地处于真理的人),所以他们拥有两种教义,即仁之教义事物和信之教义事物。仁之教义事物是为那些处于信之良善,在此由约珊的儿子们来表示的人存在的;而信之教义事物是为那些处于信之真理,由米甸的儿子们来表示的人存在的。

示巴和底但是指那些构成第一类的人,也就是那些在主的属灵国度中处于信之良善、拥有仁之教义事物的人。这解释了为何“示巴和底但”表示属天事物的知识或认知,或也可说,表示那些处于这些知识或认知的人,也就是那些处于仁之教义事物的人,因为教义事物就是知识或认知,并且仁爱是属灵人里面的属天元素。“示巴”和“底但”表示这些知识或认知,这在第一卷已经说明;但在那里,示巴和底但是含的曾孙,被称为拉玛的儿子。但重要的是知道,像含、雅弗和闪这样的人从来就不存在;相反,那些属于大洪水后被称为“挪亚”的教会之人在良善和真理上被分成了三类,这三类被起了这些名字。尽管如此,有些民族仍被如此称呼,但这些民族是其他人的后裔。

4788.“米甸人把约瑟卖到埃及”表示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某种真理之人请教记忆知识。米甸人是指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真理之人;“埃及”是指记忆知识;“卖”是指疏远;约瑟是指神性真理。当说后者被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真理之人疏远或卖给“埃及”所表示的记忆知识时,意思是他们请教这些记忆知识。因为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真理之人很容易允许自己被感官幻觉或谬误,因而被由此而来的记忆知识引走。

前面经上说,约瑟被米甸人从坑里拉上来,却被卖给以实玛利人。由此看来,似乎只有以实玛利人才能在埃及卖掉他。但他却是被米甸人,而非以实玛利人卖掉的,因为以实玛利人代表那些处于简单良善的人,而米甸人代表那些处于该良善的真理之人。约瑟或神性真理不可能被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卖掉,只能被那些处于真理的人卖掉;因为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出于良善知道何为神性真理,而那些处于真理的人却不知道。

教会成员分为两类,即:那些处于良善的人和那些处于真理的人。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被称为属天的,而那些处于真理的人被称为属灵的。这两类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那些处于良善的人被一种为了良善而行善,不求回报的情感所驱动。对他们来说,被允许行善本身就是回报,因为行善赋予他们喜乐的感觉。而那些处于真理的人被一种行善的情感驱动却不是为行善本身的缘故;确切地说,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就是被如此吩咐的。这些人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思想回报;他们的喜乐由此,以及由夸耀而来。

由此明显可知,那些出于良善行善的人出于内在情感行善;而那些出于真理行善的人则出于某种外在情感行善。这两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变得显而易见,即:前者是内在人,后者是外在人。因此,那些系内在人的人不可能去“卖”,也就是疏远“约瑟”所代表的神性真理,因为他们出于良善感知真理。感官幻觉或谬误,因而记忆知识不会将他们引走。但那些系外在人的人却能卖或疏远它,因为他们不是出于良善感知真理,仅从教义和老师那里知道它。他们若请教记忆知识,就很容易允许自己被幻觉或谬误引走,因为他们没有内在指示。正因如此,约瑟被米甸人,而非以实玛利人卖掉。

10295.“这馨香的香料”表示源于属灵良善的情感。“馨香的香料”是指对源于良善的真理的情感,它们源于属灵的良善。香之所以用表示源于属灵良善的真理的香料来制备,或也可说,用这些香料所表示的、属于属灵类别的真理来制备,是因为“香”表示通过源于“香”所表示的良善的真理而实现的对神的敬拜。事实上,“香”尤表感恩、崇拜、祷告等行为。这类敬拜行为发自内心,通过思维和言语来表达。这种敬拜通过属灵真理来实现,这一点从一个人在进行这种敬拜时出现在脑海里的观念可以看出来。因为这时,此人的观念从他的记忆进入他的理解力,并从理解力中出来;凡从那里发出的东西都被称为属灵的。至于源于属天良善的对神的敬拜,就是诸如发生在那些在主的属天国度之人当中的那种,这种敬拜不是通过感恩、崇拜和祷告实现的,不像在那些在属灵国度之人当中的敬拜,因而不是通过来自记忆的真理,而是通过来自内心的真理实现的,来自内心的真理与支配这些人的爱本身行如一体。因为与他们同在的真理已经铭刻在他们的爱上,故当被爱感动去做所吩咐的事时,他们同时被真理感动去如此行,不会出于教义思想这些真理,因而不用把它们从记忆中召唤出来。那些在主的属天国度之人的状态就是这样。

125.创世记2:16.耶和华神吩咐那人说,园中各样的树,你都可以吃。“吃各样树”是指出于感知认识并知道良善与真理,因为“树”表示感知。上古教会的人通过启示而拥有真信的知识,因为他们与主并天使交谈,还通过异象和梦境接受教导,这些最令他们感到快乐和幸福。他们不断从主获得感知,并且由于这种感知,当他们反思珍藏在记忆中的事物时,便立刻发觉它们是不是真理和良善,以至于当有虚假浮现时,他们不仅避开它,甚至对它感到恐惧。这也是天使的状态。然而,后来良善与真理的知识取代了上古教会的这种感知,这种知识建立在以前的启示之上,后来则建立在圣言中所记载的启示之上。

5121.启示要么来自感知,要么来自主说话所藉由的天使,要知道:那些处于良善,并由此处于真理的人,尤其那些处于对主之爱的良善之人便拥有来自感知的启示;而那些未处于良善,并由此处于真理的人的确能拥有启示,但没有来自感知的启示,只有通过他们所听见在他们里面说话的声音,因而通过来自主的天使而临到他们身上的启示。这种启示是外在的,而前一种是内在的。天使,尤其属天天使便拥有如上古教会成员,以及某些古教会成员所拥有的那种来自感知的启示;但如今几乎没有人能获得这种启示。许许多多的人,包括那些未处于良善的人从与天使的交谈那里获得没有任何感知的启示;那些通过异象或梦获得启示的人也一样。

犹太教会中的先知所获得的启示大多属这类;他们听见声音,看见异象,作梦。但由于他们没有感知,所以这些只是口头或视觉上的启示,没有对它们所表之物的任何感知。因为真正的感知从主经由天堂而来;它以属灵的观念充满理解力,以可感知的方式引导理解力顺着事物的真正性质思考,并从内在认识该性质。这种认识能力的源头不得而知,但理解力却以为它在自己里面开始,源于它在里面所呈现的相互关联的观念。而事实上,这种能力是经由天堂从主而来的一种命令;它流入对于上面超出属世层和感官层的事物,也就是属于灵界或天堂的那类事物的思维内层。由此可见,何为来自感知的启示。不过,此处由“约瑟”所代表的主所拥有的来自感知的启示(这种启示是此处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源于祂自己里面的神性,因而源于祂自己。(参考牧师文章《给予启示的方法》)

2145.“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表示那时属祂的神圣,即爱的神圣,这神圣由“那天正热”来表示。“帐棚”是指神圣之物。由于这时主拥有“幔利橡树”所表示的感知,这是一种较为低级的理性感知,然而却比“摩利橡树”所表示的感知更内在,所以它在此由祂坐在帐棚门口,也就是在神圣之物的入口处来代表,因而来表示。至于感知是更内在还是不那么内在,这可通过上古之人的感知来说明。我从这些人那里听说,他们越沉浸于从作为视听对象的事物中获得的记忆知识,他们的感知就越低级;但他们越被提升到它们之上,直达仁和爱的属天事物,他们的感知就越内在,因为那时他们更接近主。

2171.“亚伯拉罕急忙进帐棚到撒拉那里”表示主的理性良善与祂的真理结合。正如圣言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含义都取决于在内义上所论述的主题,此处的细节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它们尤其涉及当主处于人身的感知时,祂所进入的神性感知。但那些不知道何为感知的人无法知道感知是如何作工的,更不知道还有越来越内在的感知,即有属世感知,然后有理性感知,最后有内在感知,也就是神性,唯独主拥有这内在感知。那些拥有诸如天使所拥有的那种感知的人十分清楚自己拥有哪种感知,是属世感知,理性感知,还是对他们来说系神性的更内在的感知。那么想象一下,主又会是什么情况!祂的感知来自至高而无限的神性本身。天使从来就没有主所拥有的那种感知,因为他们的感知从主的至高或无限神性通过祂的人身本质流入他们。之所以描述主的感知,是因为当主处于人身时,祂以这种方式得知神性本身、神性人身和神圣活动将如何在祂里面合一;然后知道祂的理性将如何变成神性;最后知道人类是何性质,将如何被祂拯救,也就是说,祂将通过人身本质与神性本质在祂里面合一而拯救人类。

2831.现大体讨论一下感知,由于很少有人知道何为感知,所以有必要对感知下一个定义。既有对属天和属灵事物中的良善和真理的感知,也有对公共生活或文明生活中的公义和公平的感知,还有对私人生活或道德生活中的正直体面的感知。关于对属天和属灵事物中的良善和真理的感知,内层天使从主那里拥有这种感知,上古教会成员和处于对主之爱的属天人也拥有这种感知。这些人凭某种内在意识或内在的一瞥,立刻就知道一个事物是否良善、是否真实。主把这种知识灌输给他们,因为他们通过爱与主结合。然而,属灵人没有对属天和属灵事物中的良善和真理的这种感知,取而代之的是进行指示的良心。但如前所述,这良心是从父母和教师教导他们的良善和真理的知识或认知,后来又从他们自己对教义和圣言的研究中形成的。这些人把自己的信仰系于这些知识或认知,即便它们可能不完全是良善和真理。正因如此,人们能从任何不同教义中拥有良心;甚至连外邦人也从自己的宗教信仰中拥有某种与良心并无二致的东西。

属灵人没有对信之良善和真理的感知,却声称并相信他们所学习和理解的东西是真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足以清楚看出来:每个人都声称自己的信条是真理,异端分子比其他人更是如此;他们不能看见真理本身,更不会承认它,即便有成千上万个论据支持它。让每个人都自我检查一下,看看自己能否从其它任何源头感知到某个事物是不是真的;当有最真实的东西向他清楚显明时,他是不是仍旧不承认它。例如,有人视信而非爱为拯救的根本途径。即便把主所说的关于爱和仁的一切话都读给他听,即便他从圣言知道一切律法和先知都依赖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他仍会坚持信的观念,并声称唯信得救。而那些拥有属天和属灵感知的人则完全不同。

至于对公共生活或文明生活中的公义和公平的感知,那些在世上有理性的人便拥有这种感知,还拥有对私人生活或道德生活中的正直体面的感知。这两种感知将人与人区分开来,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种人拥有对信之良善和真理的感知,因为这种感知是更高,或更内在的,是从主经由理性的至内在部分流入的。

属灵人没有对信之良善和真理的感知的另一个原因是,良善和真理不是像在属天人里面那样被植入他们的意愿部分,而是被植入他们的理解力部分。这就是为何属灵人不能抵达属天人所住之光的第一个区域或第一个层级;相对于属天人,他们处于模糊之中。由此可以推知,属灵人被关于信之真理的属世记忆知识或世俗知识缠住了。

5920.“和我兄弟便雅悯的眼”表示尤其由于居间层的感知。“眼”和“看见”是指理解,因而是指感知;“便雅悯”是指居间层。此中情形是这样:由于“便雅悯”代表居间层,这居间层就是内层真理,直接依赖内在良善,即“约瑟”,因此,它所拥有的感知能力比他的十个哥哥所代表的在它之下的真理,也就是外在真理所拥有的更清晰、更敏锐。因为真理与良善离内在越近,他们的感知能力就越完美;他们离天堂之光的中心更近,因而离主更近。事实上,从主而来的神性良善与真理的流注通过连续的中间媒介,因而通过系列行进。因此,处于第一或初始层级的人以更清晰的感知接受流注,因为他们比那些处于中间或最外层级的人更接近源头。和光一样,良善与真理也照着与源头的距离而逐渐变得暗淡、模糊;因为存在于连续层级中、越来越不完美的事物使它们越发昏暗、迟钝。由此可见当如何理解尤其由于居间层的感知而证明这个观念;因为居间层更内在,而“雅各的儿子们”所代表的真理则更外在。

7977.“并有羊群、牛群,就是他们所得大量财物”表通过真理所获得的极大丰富的良善,包括内层的和外层的。“羊群”是指内层良善;“牛群”是指外层良善。“财物”表示它们是获得的,与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同在的一切良善都是通过真理获得的,因为没有信之真理,他们不知道何为属灵真理,也不知道何为属灵良善。他们的确能知道世俗真理和道德真理,以及伴随这些真理的良善,因为它们与世界上的事物是一致的,这些事物也赋予他们对这些真理和良善的一种感知。但属灵真理及其良善与世界上的那些事物并不一致,在许多情况下甚至与它们格格不入,这就是为何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必须接受关于它们的教导。说这些事是为了叫人们知道,与那些属于属灵教会的人同在的一切良善都必须通过真理获得。

8780.“耶和华对摩西说”表示神性通过从神来的真理的流注,是关于启示的……

此处启示在内义上不是指从西乃山上向以色列百姓所作的那种启示,也就是说,主以听得见的声音说话,百姓站在周围都听见了。相反,它是指一种不是以听得见的声音作出,而是被人从内在接受的启示。当一个处于对源于良善的真理的情感之人正在阅读圣言时,这种启示便通过光照内在视觉,也就是理解力而作出。那时,这种光照是由天堂之光带来的,这光从在天堂显为太阳的主流出。这光光照理解力的方式,与外在视觉,也就是眼睛的视觉被从世间太阳所流出的光光照的方式几乎一样。当理解力被这神性之光光照时,它就会感知到真理就是真理,从内在承认它,可以说看见它。这就是那些处于对源于良善的真理的情感之人在阅读圣言时所受的启示。

但那些处于对源于邪恶的真理的情感之人,也就是那些纯粹为了重要职位、金钱利益、名声等等而想知道真理的人则看不见真理,只看见那些确认其教会教义事物的事物,无论这些事物是真是假。那时,光照这些人的光不是来自天堂的神性之光,而是一种诸如地狱里的人也拥有的一种感官之光;天堂之光一出现,这光就会变成纯粹、完全的黑暗。因为当这些人阅读圣言时,他们完全无视不符合他们教义的真理。例如,当那些认为救恩在于唯信的人阅读圣言时,他们根本不理会圣言所说关于爱与仁的话;甚至看不见它们,因为这些话落在他们视野的阴影中,就像在十分边远或人背后的事物。犹太民族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民族把自己置于全世界其它所有民族之上,看不出主就是众先知所指的那一位,无论这话说得多么清楚。

原因在于,他们只看见确认他们自己关于弥赛亚的教义之物,即:祂要作为一个威武的英雄而来,施行比摩西更大的神迹,把他们领到迦南地;届时,他们都将大放异彩、气势凌人,垂听抓住他们衣襟加入他们的外邦人的呼求。由于这些就是构成他们教导的观念,所以他们看不见关于主的任何东西;关于主的任何事对他们来说,都如同幽暗。其它一切错误也都是这种情况。由此可见就来自圣言的真理的启示而言,情况是什么样。

《给予启示的方法》:

上古教会的人,在堕落之前,生于真正的秩序当中(没有遗传的颠倒)。因此,神圣的真理被刻在他们心上,他们与天使和灵人进行公开的交流,甚至与主面对面地交谈,主向他们显现为一个人。当他们注视自然界的事物时,他们立即知道自然效果所对应的属灵真理。因此,上古之人不需要书面的圣言。他们在真实感知的光明中看到整个自然界和灵界,这些构成了他们的圣言。他们在其中看见他们的创造者和构成他们道路之光的神圣法则。

堕落之后,人类的意愿和理解力被分离了,结果是失去了属天的感知。人类不能再直接接受天堂的指示,因此有必要提供另一个启示。这个新的启示是四个书面启示中的第一个,也就是已经遗失的古圣言。

随着上古教会的终结,人类需要一种新的启示形式,以适应他们堕落的状况,而这是通过以人为工具给予的。书面启示并不是在以人作为工具之外通过神迹给予的。没有现成的从天上来的金版被使用。*

首先,所有旧约的启示者,通过世间的学习,都知道如何书写他们的语言,直至一点一划。他们所得的灵感并不是要教他们(口述给他们)写作的艺术,而是流入他们已知的事物中。他们所写的一般主题也是如此。

摩西拥有现在包括创世记前十一章在内的那部分圣言。通过口耳相传,他知道他祖先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和他十二个儿子的历史。通过自己的经历,他知道以色列人出埃及和在旷野流浪的历史。约书亚、撒母耳和众先知同样通过亲身经历或传统知道他们所论述的历史。当圣言被口述给他们时,他们对自己民族历史的这种了解就被调用了。毫无疑问,他们还知道许多其他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并不适合作为衣服包裹神性真理;另外,有些细节(特别是在数字等问题上)无疑是根据内在真理的对应口述给他们的,而不是作为历史的精确记录。通过这种方式,自然界的事物就服从于属灵的用途并被塑造出来。

当自然现象(如迦南的物理特征)和历史不能完全衣着和揭示神性真理时,就有必要使用灵界的现象和事件。因此,摩西灵魂的眼睛和耳朵被打开,冗长而复杂的律法和律例从天上传授给他。他在灵界看见会幕,以便他以后可以建造它,并受灵感描述它,作为书面启示的一部分。这两种准备模式同样适用于先知,他们写下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在灵界看见的事物(如以西结在异象中看见耶路撒冷)。

先知们(如摩西、撒母耳、大卫和其他人)也受灵感说谴责、劝勉和预言的话,以及祷告和赞美的诗篇。他们先是说出来,然后由他们自己或其他人写下来。他们说话时所受的灵感和他们写下圣言时所受的灵感相似。这是一种口述,但这种口述包含了对他们记忆中已经存在的事物的处理。因此,他们或谴责他们看到的状况,或照着天上的教导做劝勉,或用他们熟悉的感官形象说预言。在《属天的奥秘》中,他们的准备性经历被总结为这些话:“他们听见了声音,看见了异象,做了异梦,但......这些只是语言或视觉上的启示,至于它们所表的意义,他们一无所知。”这就是旧约时代的主要启示。

在新约中,情况甚至更清楚。四位福音书作者,以及其他许多人,或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主在世上生活的故事和祂所说的话语。主道成肉身,构成其生命的每一个环境、行为、榜样和话语的细节,本身就是一个神性的启示。总的来说,主的神性人身、祂荣耀的过程和人重生的过程都启示了出来。这且不说救赎的其他功能)为福音书作者提供了一个准备性的或初步的启示。他们的记忆中充满了各种印象,极其适合为基督教会容纳和揭示神性真理。从他们头脑中的许多这样的印象中,最适合构成新约圣言的那部分印象被挑选出来,以达到这一目的。

此外,约翰通过在拔摩岛上的属灵经历,为提供新约圣经的冠冕部分做好了准备。在那里,他灵魂的眼睛被打开了,他的经历被记录下来,用来预言基督教会的最终命运,以及它与最后的冠冕时代之间的联系。

然而,三约的启示者受灵感的确切程度并不相同。区别在于留给他们的自由意愿的程度,以及主施加给他们的强制(或口述)的程度。在每一种情况下,被拣选的都是能够自由地(仿佛自发的)回应呼召的人。没有迹象表明他们是被迫担任这一角色;他们本可以放下笔;但被拣选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然而,在拿起笔之后,他们就不能自由地写什么了。

然而,重要的是要明白,当我们说启示是由主藉着天堂给予的,这并不意味着启示在任何方面是来自天使。天使是充当一个工具,但他们的自我不允许在任何程度上影响启示。它是从主那里藉着天使而来的。地上的启示者也是如此,他们的自我丝毫不能影响启示。主藉着他们显明真理,真理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属于他们。我们记得史威登堡曾说:“至于我自己,我不曾被允许从任何灵的口中或任何天使的口中获得任何东西,唯独是从主的口中获得的。”

现在让我们分别考虑三约的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旧约的灵感是最完全的。正如我们所说的,先知自由地回应呼召,自愿地准备纸张和墨水,并抬起手来书写。但一旦他们开始书写,他们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出于灵感;事实上,每一个字母,直至一点一划都是如此。此时,他们的自由被暂时剥夺了,他们只能写下口述给他们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神性流入,处理他们头脑中的容器,这些容器是他们从尘世的环境和灵界的教导中得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先知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神性真理给自己穿上了衣服,但这样的衣服(灵感是如此完全和精确)不仅使文字(故事或句子)的含义作为衣服包裹并显示了神性真理,而且每个单词、每个字母、直至一点一划都是如此。

因此,当旧约先知书写圣言时,他们的自由的确是非常小的。他们接受字面的口述,不能书写别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口述的内容是神的灵感,因此是不可侵犯的,而出于人的东西不是这样。在旧约中,纸张上的瑕疵,墨水中的污点,都是无关紧要的,但每个字母的最小部分都有属灵的含义。

在这种灵感的过程中,先知所理解的不过是明显的字面意思;他们不仅不知道这种口述是如何产生的,而且也不知道他们所写的东西中有任何属灵的内容,尽管他们确实相信这是耶和华的圣言。

新约的情况有些不同。著作提到旧约的灵感是直到一点一划,但提到新约时,只是说到每一个字。没有任何地方告诉我们希腊字母的意义,不像希伯来字母那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旧约先知的灵感是直到字母,但新约福音书作者的灵感只是到字。因此,新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启示中不可侵犯的一部分。没有一个字可以被拿走(启示录22: 19)。

因此,新约的启示者可以自由地选择纸张和墨水,可以自由地选择字母(单词的拼写无关紧要),但不能自由地选择观念或单词,这些都是无误地口述给他们的。

在所有启示者中,第三约的启示者享受了最大的自由。他自己选择了字母和单词,但他表达的观念是受主的灵感。在这些观念中,史威登堡没有选择的余地,其中也没有他自己的东西。他自己选择了字母和单词,没有具体的口述,这一点从对著作原始文稿的检查中可以看出。在这些文稿中,我们看到他多次改变一个字;有一次在拉丁文“a”和“ex”之间摇摆不定,超过了六次。

虽然我们强调新约的灵感和著作的灵感之间的区别,但我们必须明确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后者没有完全的权威或不是圣言。人若认为史威登堡在他的灵界经历中受了灵感,得了启示,但在他的著作中只是用未受灵感的文字写下个人的描述,这就摧毁了我们的根基和基础。我们就没有了权威,没有了主的再来,也不需要一个新的教会了。

在新教会中,那些明确表示著作绝对权威性的段落经常被收集在一起。我们现在不需要全部重复它们,只需要引用一两句就够了:“它们不是我的作品,而是主的。” “来自主的已经被写下,来自天使的没有被写下。” “主的再来是通过一个人来实现的,主亲自在他面前显现,并以祂的灵充满他,使他可以教导新教会的教义,这些教义是从主那里藉着圣言而来的。”

 

 

上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六十三)

下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六十一)

  栏目导航  
十诫(2)
1081—1088节
《道路》全集
十诫(1)
1074—1080节
1072—1073节
道路(49)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