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耶和华的使者”在此是指来自主的内在人的内层思维,这从整个思路清楚可知,如前所述。“内层”(interior)在此表示与耶和华或祂的内在人合一的主的那部分。这种合一不是立刻一举实现的,而是逐渐实现的,也就是说,从祂的童年初期一直持续到祂在世生命的结束,并且主要通过反复的试探和胜利实现的。每一次试探和胜利都会带来更亲密的合一,并且主越将自己与祂的内在人或耶和华合一,祂的思维就变得越内层,直觉真理也越与神性良善合一。这就是此处来自主的内在人,在此特别以“耶和华的使者”来代表并表示的内层思维所指的思维。
1927.“在旷野的水泉旁”表示尚未获得任何生命的属世真理。这从“水泉”和“旷野”的含义清楚可知:“水泉”是指真理,“旷野”是指还没有什么生命。就路加福音论到主的经文的内义而言,“旷野”表示类似事物。路加福音:
那孩子渐渐长大,灵里强健,住在旷野,直到祂显明给以色列的日子。(路加福音1:80)
从圣言中的众多经文可以证实,“水泉”和“旷野”具有这些含义;但由于下文频繁提到“水泉”和“旷野”,而它们在那里的含义和此处一样,所以蒙主的神性怜悯,我将在那里提供证据。至于说还没有获得生命的真理是什么意思,这从接下来的论述明显可知。
1928.“在往书珥路上的泉旁”表示这种真理来自从记忆知识发出的那些事物。这从“泉”、“路”和“书珥”的含义清楚可知:如前所述,“泉”表示真理;“路”表示通向真理并来自真理的道路,如前所示(627节);而“书珥”则表示诸如可以说仍在旷野,也就是说,尚未获得任何生命的那种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当来自记忆知识或事实的真理与爱的属天元素正在流入的真理联合或结盟时,就说这些真理获得生命,因为真理的实际生命由此而来。真实事物,即真理是按着天上社群联结在一起的方式而联结在一起的;它们也对应于这些社群,因为人的内层就是一种微型天堂。真实事物或真理若未按着天堂社群的形式而联结在一起,就尚未获得生命,因为在此之前,来自主的爱的属天元素无法适合流入。当两边具有相似的形式,或人的微型天堂是大天堂的一种相对应的形像时,它们才首次获得生命。在此之前,没有人能被称为一个天堂般的人。
将要从自己或凭自己的能力掌管整个天堂的主在世时将其外在人,即人身或人性本质中的真理和良善恢复成这种秩序。但祂因感知到祂的理性在孕育之初并不适合这种秩序,如前所述(16:4-5;1911, 1914, 1916节),所以就思考原因,发现源于记忆知识或事实的属世真理尚未获得生命,也就是尚未恢复成天堂的秩序。此外,信之真理根本没有生命,除非一个人过着一种仁爱的生活,因为一切信之真理都从仁爱流出,就住在仁爱里面;当这些真理住在仁爱里面,并从仁爱流出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生命就住在仁爱里面,从来不住在缺乏仁爱的真理里面。
“书珥”表示尚未获得生命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这一点从该名字的含义清楚可知,因为书珥是一片旷野,离红海不远,因此在埃及的方向上,这明显可见于摩西五经:
摩西使以色列从红海启程,他们出去到了书珥的旷野;从那里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出埃及记15:22)
它在埃及的方向上,这一点同样明显可见于摩西五经论述以实玛利的后代的地方:
他们住在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创世记25:18)
撒母耳记:
扫罗击打亚玛力人,从哈腓拉直到埃及前的书珥。(撒母耳记上15:7)
又:
大卫突袭基述人、基色人和亚玛力人,这些人自古以来就住在那地,从书珥直到埃及地。(撒母耳记上27:8)
从这些经文可以看出,“书珥”表示最初的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尤表仍在旷野中,也就是说,尚未照着天堂社群的秩序或形式而与其余的知识结合的那种知识,因为它在埃及前,而“埃及”在各种意义上都表示记忆知识,如前所示(1164, 1165, 1186, 1462节)。
1929.“耶和华的使者在旷野的水泉旁,在往书珥路上的泉旁遇见她”表示这些事物,这一点从字义决不能看出来,尤其因为这是一段历史;历史意义似乎距离表示这类事物极其遥远。然而,当世人阅读这些话时,这就是进入天使观念的意义,因为天使对夏甲、水泉、旷野、路和书珥没有任何概念。这些东西无一到达天使那里,而是在第一道门槛处就会消失。但天使明白“夏甲”、“泉”、“旷野”、“路”和“书珥”都表示什么,并由此形成天堂的观念;他们以这种方式感知主的圣言,因为对他们来说,内义才是圣言。
1930.创世记16:8.就说,撒莱的婢女夏甲,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她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
“就说,撒莱的婢女夏甲”表示获知某种信息;“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表示关于这种状态(的信息);“她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表示回答和愤怒。
1931.“就说,撒莱的婢女夏甲”表示获知某种信息。这从整个思路清楚可知,因为天使呼叫夏甲,似乎想从夏甲那里获知某种信息。耶和华向人们提问题,而人们回答祂,这在圣言中是很常见的,尽管耶和华早就知道一切,不仅知道已经发生的事,还知道原因和目的,从而知道一切最微小和最内层的细节。但由于人没有意识到这一切,还以为没有人能知道当没有人看见时他暗中所做的一切,更不可能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问这些问题是适应这个人的预想。然而,事情的真相是这样:就连极普通、平凡的灵人都能感知到一个人的思维,甚至比这个人自己还清楚。天使灵则感知到其思维的更内层的方面,而天使甚至感知到还要更内层的方面,也就是原因和目的;而这个人自己对原因和目的知之甚少。我从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大量经历得知这一点。既然灵人和天使能感知到这些事,那么无限且赋予所有人感知能力的主或耶和华又必会怎样呢?
1932.“你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表示关于这种状态(的信息),这从这些话本身清楚可知。
1933.“她说,我从我的主母撒莱面前逃出来”表示回答和愤怒,这从前面的阐述清楚可知。关于愤怒,可参看15:6(1923节),那里出现了相同的词。“面(即脸)”因表示内层(如前所示,358节),故表示愤怒和其它事物。
1934.创世记16:9.耶和华的使者对她说,回到你主母那里,服在她手下。
“耶和华的使者对她说”表示主的内层人给出的答复;“回到你主母那里”表示它意识到它不应信靠自己,而应信靠内层真理和对它的情感;“服在她手下”表示它应强迫自己服在内层真理的掌控权之下。
1935.“耶和华的使者对她说”表示主的内层人给出的答复。这从“耶和华的使者”的含义清楚可知:“耶和华的使者”是指主的内层思维,如前所述(1925节);它因是指思维,故也指答复。主的内层思维来源于对直觉真理的情感,而这情感来源于神性良善本身。这种思维从来不曾存在于任何人里面,也不可能存在于人里面,如前所述(1904, 1914, 1919节)。即便如此,人仍拥有内层思维,它从主通过他的内在人流入内层理性人,只要他有良心,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清楚看出来:有良心的人能发现他们的外在人中与内层人中的良善和真理相冲突的邪恶和虚假。但这种思维远在主的思维之下的那个层次,根本无法与祂的思维相提并论。主的思维来源于对直觉真理的情感,是祂自己所特有的。然而,那些没有良心的人不可能拥有内层思维,故不会经历冲突;原因在于,他们的理性心智和肉体感官在同一个层次上,并行如一体。他们虽然也拥有不断从主流入他们的良善和真理,或说拥有来自主的良善和真理的持续流注,但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流注,因为他们立刻掐灭并窒息了它;这也是为何他们不相信任何信之真理。
1936.“回到你主母那里”表示它意识到它不应信靠自己,而应信靠内层真理和对它的情感。这从“主母”的含义清楚可知,“主母”是指对内层真理的情感。至于“撒莱”、“妻子撒莱”和“主母撒莱”具体表示什么,这是无法解释的,因为没有任何观念能使它们易于理解。如前所述(1914, 1919节),这些含义甚至超出天使的理解力。本节经文仅暗示主如何思想引起祂第一理性注意的表象,即:不应信靠这类表象,而应信靠神性真理本身,无论这些真理在这理性看来如何显得难以置信。所有神性真理都是这种情况;也就是说,你若就这些真理请教自己的理性,就永远不会相信它们,因为它们超出理解力的整个范畴。例如,世人、灵人或天使都不能凭自己活着,唯有主能;世人、灵人或天使的生命只是他们里面的生命的一种表象,或说他们所拥有的生命只是看上去是他们的。对基于幻觉或谬误进行判断的理性来说,这种观念令人反感;然而,它应该被相信,因为它是真的。
这是一个神性真理:圣言的每句话都含有数不清的观念在里面,尽管在世人看来,圣言显得如此简单和粗糙。事实上,每句话都包含比整个天堂还要多的东西。主将隐藏在其中的奥秘以无穷无尽、直到永远的多样性呈现在天使面前。在理性看来,这一点如此难以置信,以至于它完全不愿相信;但这是真的。
这是一个神性真理:凡将功德置于善行,或为了财富、地位、名声而行善的人在来世都不会因善行而得到任何赏赐;凡出于真正良善的目的而行事的人在来世都不会因恶行而受到惩罚;因为在来世,得到赏赐或关注的,是目的,行为则根据这些目的来看待。这也是理性无法相信的;但由于这是真理,所以我们不能信靠理性,因为理性基于外在事物,而不是内在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是一个神性真理:凡在来世寻求最小喜乐的人都从主那里获得最大喜乐,凡寻求最大喜乐的人都只有最小喜乐;此外,天堂的喜乐里面没有任何优于别人的元素;这种优越性越存在,地狱就越存在;还有,天堂的喜乐里面没有一丁点世俗的荣耀。这些事也是令理性反感的,但它们应该被相信,因为它们是真的。
这也是一个神性真理:人越相信智慧无一来源于他自己,就越智慧;他越相信智慧来源于他自己,因而越将谨慎或准确的判断归于自己,就越疯狂、愚蠢。这也是理性所否认的,因为它以为凡不来源于它自己的东西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仅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理性不值得信靠,因为理性沉浸在幻觉或谬误和表象之中。因此,它弃绝摆脱了幻觉或谬误和表象的真理,并且越弃绝,就越沉浸在自我之爱及其欲望中,也沉浸在推理,以及关于信的虚假原则或错误假设中。也可参看前面所举的例子(191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