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6.“那层露水上升之后”表真理的引入。这从“上升”和“露水”的含义:“上升”在此是指被驱散,因而看不见;“露水”是指平安的真理,如刚才所述。吗哪上的这层露水表示真理的引入,因为平安的真理就是从主发出并存在于天堂的神性真理。这是至内层,它将自己引入在它之下的真理,并赋予这真理以生命,正如露水通常使它早晨落于其上的青草或庄稼具有生气。当下面的真理被它赋予生命时,平安的真理就上升,也就是说,它似乎不再在那里;唯有从它接受生命的真理显现。这就是信之真理如何生出的;因为包含在教义或圣言中的真理不会变成与人同的真理,除非它从神性接受生命。它通过从主发出、被称为平安真理的真理的引入接受这生命。这真理不是信之真理,而是信之真理的生命或灵魂。它将在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里面的一切事物组织成一个天堂的形式,之后又使这些真理本身彼此关联。由此可见,当真理的引入通过平安的真理在人里面进行时会发生什么。此外,要知道,正在重生之人的低层或外层依次从高层或内层接受生命;因此,信之真理从平安的真理接受生命;平安的真理从主自己接受生命。来自主的生命被引入那些正在重生的人是按着从主降下的连续阶段实现的,也就是说,通过至内在部分,进而通过内层降至外层。所以对已经重生的人来说,有一条路是敞开的,直到主那里;但对没有重生的人来说,这条路是关闭的。
8457.“看哪,旷野的面上”表一个新的意愿。这从“旷野”的含义清楚可知,“旷野”在此是指经由真理的引入而来一个新意愿。属灵教会成员所接受的新意愿是通过真理从良善形成的;它作为良知在他身上显现。该良知是由真理构成的,这一点从前面关于属灵人的重生的说明明显看出来。严格来说,“旷野”表示无人耕种和居住的地方;在灵义上表示没有良善和真理的地方,因而也没有生命的地方(参看1927, 2708, 3900节)。因此,当经上说,露水出现在旷野的面上,露水之下是吗哪时,“旷野”表示一个新的意愿。
8458.“有一样小圆物”表最初形式的真理之良善。这从“小”和“圆”的含义清楚可知:“小”论及真理;“圆”论及良善。因此,“小圆物”论及真理之良善。存在于属灵教会成员身上的良善被称为“真理之良善”;这种良善不仅始于真理,而且本质上就是真理。它被人视为真理,但被感觉为良善。因此,它作为真理形成心智的理解力部分,作为良善形成新的意愿部分。因为一个人的理解力因以下事实而有别于意愿:理解力将事物以一个形式呈现给自己,以便它能如在光中那样看见它们;而意愿则形成对它们的一种情感,以便它能同时感觉它们是一种快乐,因而是良善,并且照着这个形式的品质而如此行。“小”论及真理,“圆”论及良善,这一点可追溯到真理和良善在来世的显现。当真理和良善以一种可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如它们在来世以一种清晰、可感知的方式呈现在灵人和天使眼前那样,真理就以一定的数量呈现出来,因而照着真理的性质而呈现为某种或大或小的事物。此外,真理还呈现为某种棱角形的东西;也呈现为某种白色事物。但那里的良善以不确定的数量呈现出来,因而不是呈现为某种或大或小的事物。良善也呈现为某种圆形物,呈现为一种不间断的形状,在颜色上呈现为蓝、黄、红。当良善和真理显为可见时,它们就呈现出这些不同的表象,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当任何一个的本质变得可见时,它就以一种刚才所描述的属世形式来表达并表现自己。正因如此,世界上类似这些形式的事物要么表示真理,要么表示良善,因为就其本质而言,宇宙中不存在与良善或真理无关的东西。
8459.“像地上的白霜一样小”表良善形式的真理—不间断并流动。这从“小”和“像白霜一样”的含义清楚可知:“小”论及真理,如刚才所述;“像白霜一样”是指以良善的形式。真理之良善,就是属灵教会成员的良善(参看8458节),之所以被比作白霜,是因为它比雪更形成一个连续的薄片。由微小的白色薄片构成的雪论及真理;而白霜因其连续性,或说因是最接近它的事物,故论及已经变成良善,也就是真理之良善的真理。“雪”论及真理,这一点从以下经文明显看出来:
当耶稣变形像时,祂的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像雪一样。(马可福音9:2,3)
马太福音:
坟墓旁的天使像貌如同闪电,衣服洁白如雪。(马太福音28:2, 3)
启示录:
我看见七灯台中间有一位好像人子;祂的头与发皆白,如白羊毛、如雪。(启示录1:13, 14)
耶利米哀歌:
她的拿细耳人比雪更亮,比奶更白。(耶利米哀歌4:7)
诗篇:
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诗篇51:7)
但以理书:
我观看,直到有宝座设立,亘古常在者就坐上去;祂的衣服洁白如雪,头发如纯净的羊毛。(但以理书7:9)
在这些经文中,“雪”因其洁白而论及真理,衣服被比作雪,因为“衣服”在灵义上是指真理(4545, 4763, 5248, 5319, 5954, 6914, 6917, 6918节)。由此明显可知“白霜”表示什么,即良善形式的真理。之所以说良善形式的真理是不间断并流动的,是因为真理是良善的形式,而良善是这个形式的生命,可以说是该形式的灵魂。
8460.“以色列人看见”表一种觉知。这从“看见”的含义清楚可知,“看见”是指理解并觉知(参看2150, 2325, 2807, 3764, 4403-4421, 4567节)。
8461.“就彼此对问说”表困惑。这从以下事实和“彼此”的含义清楚可知:“说”包括接下来的话,在此包括他们看见吗哪时的困惑,正如他们说,“这是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彼此”(a man to his brother)是指相互(4725节)。
8462.“这是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是什么”表由于它不为人知,也就是说,因不知道是什么而感到困惑。这从以下事实清楚可知,在原文,“吗哪”是疑问词“什么”,因而用来表示某种未知之物。在旷野被赐予以色列人的食物之所以由此被称为“吗哪”,是因为这食物表示通过信之真理所生的仁之良善。在重生之前,这良善完全不为人所知;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在重生之前,一个人以为除了他称之为良善的爱自己爱世界的快乐之外,不可能有任何良善不是来自这个源头,或具有这种性质。如果那时有人说,只要爱自己爱世界的快乐占据统治地位,就没有人能得知,因而了解内层良善,并说,那主导善灵和天使的,就是这种良善,人们就会感到困惑,如同对某种完全未知或不可能的事感到困惑一样。而事实上,这种良善远远超越爱自己爱世界的快乐。因为被爱自己爱世界所主宰的人不知道何为仁与信,不知道什么叫不求回报地行善,如此行善的人就拥有天堂在自己里面;他们以为,如果他们丧失这些爱的快乐,就没有丝毫的喜乐和生命留下;而事实上,这正是天上的喜乐开始的时候(参看8037节)。由此可见经上用“吗哪”这个词是因为它表示“这是什么”。
8463.“摩西对他们说”表通过从神来的真理所给予的指示。这从“说”的含义和“摩西”的代表清楚可知:“说”是指指示(参看7769, 7793, 7825, 8041节);“摩西”是指属于从神来的律法的真理(参看6771, 6827节)。
8464.“这就是耶和华给你们吃的食物”表这就是那必变成他们自己的,并构成他们生命的良善,在至高意义上表这就是在你们里面的主。这从“食物”的含义清楚可知,“食物”是指属天和属灵的良善,在至高意义上是指主(参看276, 680, 2165, 2177, 3464, 3478, 3735, 3813, 4211, 4217, 4735, 4976, 5915节),在此是指属灵良善,也就是属灵教会成员的良善,即真理之良善,如刚才所述(8458节)。由于这食物是吗哪,故可知,“吗哪”表示该良善。这一点从31节对它的描述也明显看出来:它像芫荽的种子,白色,味道如同蜜饼;同样从民数记对它的描述明显看出来:
这吗哪仿佛芫荽的种子,它的样子好像珍珠的样子。他们或用磨推,或用臼捣,煮在锅中,又作成糕饼,滋味好像新油的滋味。(民数记11:7, 8)
从这些细节明显可知,“吗哪”在灵义上表示真理之良善,也就是属灵教会的良善。也正因如此,在诗篇,它被称为“天上的粮食”:
祂却从上面吩咐天空,又敞开天上的门,使吗哪如雨般降与他们,将天上的粮食赐给他们。(诗篇78:23, 24)
“粮食”是指真理之良善(参看5295, 5410节)。在启示录,“吗哪”还表示被赐予那些经历试探并得胜之人的真理之良善:
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吃,并赐他一块白石。(启示录2:17)
“吗哪”在至高意义上是指我们里面的主,这一点从主在约翰福音中的话明显看出来:
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食物,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食物;人若吃这食物,就必永远活着。(约翰福音6:49-51, 58)
由此明显可知,“吗哪”在至高意义上表示主。原因在于,“吗哪”是指真理之良善,一切良善皆来自主,因此主在良善里面,就是良善本身。“吃”表示这良善将要变成他们自己的,并构成他们的生命(3168, 3513, 3596, 4745节);因为来自主的良善给人带来天堂的生命,并且自此以后滋养并维持它。
8465.出埃及记16:16-18.耶和华所吩咐的话是这样:你们各人要按着自己所吃的饭量收集,按你们的人口数,一头一俄梅珥;各人为凡在帐棚里的人取它。以色列人就这样行,收集它,有多收的,有少收的。及至用一俄梅珥量一量,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各人按着自己所吃的饭量收集。
“耶和华所吩咐的话是这样”表从神性所领受的关于它的一个命令。“你们各人要按着自己所吃的饭量收集”表各人照着各自的能力来领受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一头一俄梅珥”表足够每个人的量。“按你们的人口数”表足够一个社群里所有人的量。“各人为凡在帐棚里的人取它”表与他们共享,由此一种共享的良善。“以色列人就这样行”表实施。“收集它,有多收的,有少收的”表照每个社群的能力领受。“及至用一俄梅珥量一量”表领受良善的能力。“多收的也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表每个人都有一个恰当的份额,无论具体还是总体。“各人按着自己所吃的饭量收集”表各人照着各自的能力领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