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圣经学习指南之以撒与亚比米勒(下)

发布时间:2021-05-30  阅读:1606次
 


青年班

从亚伯拉罕到以实玛利再到以撒的发展过程应该解释清楚,为理解以撒与非利士人打交道的含义做准备。重点放在只在悟性上对圣言感兴趣与学习圣言以明白该如何生活之间的区别。

真正的灵性进步是通过以撒即属灵的理性达成的。按照正当的发展过程,亚伯拉罕把一切所有的都交给以撒,然后死了,正如创世记25:5-9所告诉我们的,以实玛利和以撒就把他埋葬了。在这之后,以撒和利百加生了一对孪生兄弟,即以扫和雅各。

然后来到我们今天的故事。那地遭遇饥荒,就像亚伯拉罕初来的时候一样。亚伯兰去了埃及,我们记得,这描绘我们在幼年时期需要获取各种自然知识。但主告诉以撒不要往埃及去,于是他去了非利士人的地方。这是因为自然知识不能作为属灵理性的基础。非利士人的地代表教义知识。

我们看到,亚伯拉罕曾与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立约,在非利士人的地方挖了井。但在亚伯拉罕死后,非利士人把井塞住,填满了土。非利士人代表那些喜欢学习教义却不试图按教义生活的人。当我们还是亚伯拉罕状态下的小孩子时,我们除了学习自然知识,也学习圣言的故事和长辈们从中得出的教训。这些便是亚伯拉罕的井。然而,当我们开始坚持自己的意图时,这些井往往就被世俗和自私的理念塞住了。我们反对去主日学和教堂。我们不再做祷告。我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知识,不用靠主,也能照顾好自己。

当以撒在我们里面成长的时候,我们必须再次下到非利士人的地方,重新挖井。有些井我们无法收回,因为非利士人牢牢控制着它们,但我们若坚持,最终必能找到一个可开发的井,然后以撒就可以重立他父亲与亚比米勒的约。别是巴的意思是“盟誓之井”。在圣言中,井经常被用作圣经的象征,因为我们从圣经中获取真理,就像人从井中汲水一样。我们若要重生,就得不断寻找,直到找到一个教义,使我们理解圣经,明白主的真理。

这一章有一部分常常让人困惑。以撒起初欺骗亚比米勒,说利百加是他的妹子。亚伯拉罕也曾对法老说撒拉是他的妹子,后来又这样对亚比米勒说(创世记12:11-20;20:2-7)。圣经的批评者有时认为这些重复是由抄写经卷的文士导致的错误,然而这也是非利士人用土把井塞住的一个例子。史威登堡说:“同样的事发生了三次,圣言也记录了三次,显然,这里面包含一个很重要的奥秘,除非从内在含义上解释,否则没有人能够知道。”(属天的奥秘3386)在内在含义上,姐妹描绘理性的真理,妻子则描绘与良善结合的真理。非利士所代表的人对学习理性真理感兴趣,但他们没有意愿将理性真理应用到自己的行为上。若说他们应该遵守这些真理,他们必要摧毁它。这个意思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理解。我们都喜欢学习新事物,但我们总是欢迎良善的建议吗?

成年班

我们应该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成年人都知道以撒的故事,这样老师就可以专注于具体的教训,这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重要教训。

所有抚养过孩子的成年人,或者观察过孩子从婴儿期到少年期的成长过程的人,都应该能够利用他们的经历来帮助理解今天的课程及其背景。这一课的重点是井。在整部圣经中,井是圣言的象征。当我们在圣言中寻找真理时,我们就是在挖井。没有圣言,我们的生命是贫瘠的。

亚伯拉罕曾在非利士人的地方挖了井。在幼儿时期,我们学习圣言的故事,并获得教导。但是,当我们走出天真无邪的童年状态,更多地了解世界和其中的标准,开始按表象推理时(这是以实玛利的状态),非利士人就塞住了这些真理之井,将它们填满了土。非利士人住在圣地沿海的地方。这一块地方描绘教义知识,但非利士人本身是代表“知识中的记忆知识”,即储存在记忆中却不用在生活上的属灵的知识。我们身上都有非利士人的特质,因为我们知道的真理比我们愿意应用的要多。每当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但因为不方便而劝自己不去做时,我们里面的非利士人就把亚伯拉罕的井塞住,填满了土。

在《属天的奥秘》2083节,史威登堡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主自己从亚伯拉罕到雅各的发展过程,这也是我们的发展模式:“正如以前在不同地方所说的,亚伯拉罕代表主的内在人,但以撒是代表祂的理性人,雅各则是代表祂的自然人。主的内在人是耶和华自己。祂的理性人,因为是由祂的内在人流入外在人对记忆知识的情感中孕育出来的,所以是神性与人性结合而产生的。因此,以实玛利所代表的第一个理性是属于人的,但主使它神性化,然后由以撒来代表。”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的第一个推理,尽管是主赐予我们的能力,却是在自然知识的基础上行使的。它以后必须得到纠正,因为我们在经历中认识到,表象往往是欺骗人的,属灵的因素和原则才是理性思维的唯一真正的基础。明智的父母认识到,孩子的“执拗”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当他们看到孩子开始显出成熟的判断力时,会舒一口气。

有趣的是,撒拉比亚伯拉罕早死一段时间。撒拉,亚伯拉罕真正的妻子,代表单纯的童年时期对真理的真正情感。当孩子开始按自己的思考行事时,他就超越了这种情感,但童年时期的良善意愿仍然存在,且与另一种对真理的相对模糊的情感结合起来,就是由亚伯拉罕在撒拉死后所娶的基土拉所代表的。研究童年内在经历的现代精神病学或许可以研究一下亚伯拉罕与基土拉的六个儿子及其后代。他们不时出现在旧约圣经的故事中,通常是作为以撒后代的敌人,但我们注意到:“亚伯拉罕将一切所有的都给了以撒。”(创世记25:5)我们所有属灵的进步都依赖于真正理性的发展,它将判断毫不含糊地建立在圣言的真理之上。

亚伯拉罕和以撒都曾与非利士人的王亚比米勒立和平之约。亚比米勒代表“着眼于理性的信仰教义”。真正属灵的人与对教义的兴趣和对教义的推理没有争执。是主在饥荒时期吩咐以撒到非利士人的地方去(去获得教义知识,而不是由埃及所代表的纯粹的自然知识),使他在那里兴旺。以撒甚至使用了亚伯拉罕曾两次使用的计策(创世记12:11-20;20:2-7),声称利百加是他的妹子。利百加作为妹子和作为妻子的区别,就是在悟性上喜爱属灵的真理和为了指导生活而喜爱属灵的真理的区别。史威登堡指出,对于那些不愿改变生活方式的人,如果一开始就将属灵的真理以劝人向善的形式提出,他们必要拒绝,因为他们只在悟性层面对它感兴趣。当它们在悟性上被接受以后,就可能逐渐影响他们的生活。在传教工作中,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点。

别是巴——“盟誓之井”——成为了以撒的家。它是圣地最南端的城市。我们记得,南北方向是衡量受启示程度的尺度,北方代表无知,南方代表启示。由此可见,以撒在与亚比米勒立约后在别是巴定居,在那里挖井筑坛,给我们提供了灵性开悟的真正模式。它是良善生活的必要基础,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著作引文

《属天的奥秘》3464:“至于源自圣言字义的教义,情况是这样:当人接受了教义,同时按教义生活时,在他里面就形成了一种对应。因为当他理解外在的真理时,与他同在的天使理解内在的真理。因此,他通过教义与天堂产生了交流,但这取决于他生命中的良善。例如,他在领受圣餐时,若通过‘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血’而简单地记念主,与他同在的天使会思想对主的爱和对邻舍的仁。因为对主的爱对应主的身体和饼,对邻舍的仁则对应血和酒。正因为有这样的对应,所以会有一种情感从天堂通过天使流入人所处的虔诚的状态中,这种情感是他根据自己生命中的良善来接受的。因为天使住在人生命的情感中,所以住在与其生活一致的教义的情感中。如果他的生活与教义不一致,就不可能这样。因为若不一致的话,比如他的情感若是利用教义为自己攫取荣耀和财富,那么天使就会离开,由地狱之灵住在这情感中。这些地狱之灵使他们为了自己和世界的缘故而确认教义,形成一种诱导性的信仰,其性质是,只要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是真是假无关紧要。或者他们夺去人的信,使得他嘴里的教义只是被我欲和物欲之火所激发和改变的声音。”

本课问答

P. 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儿子是谁? 以撒。

P. 以撒的妻子是谁? 利百加。

P. 她来自哪个地方? 哈兰。

J. 以撒和利百加的孩子是谁? 以扫和雅各。

J. 在饥荒的时候,主禁止以撒往哪里去? 埃及。

J. 以撒去了哪里? 非利士。

J. 非利士人的王叫什么? 亚比米勒。

P. 他欢迎以撒吗? 是的,但后来却惧怕他。

P. 之前谁在非利士人的地方挖过井? 亚伯拉罕。

P. 非利士人对这些井做了什么? 把它们填满了。

P. 他们阻止以撒挖开几口井? 两口。

P. 以撒与他们争吵了吗? 没有。

J. 亚比米勒最后与以撒立了什么约? 和平之约。

J. 他们给立约的地方起了什么名字? 别是巴。

J. 别是巴是什么意思? 盟誓之井。

I. 以撒代表什么? 属灵的理性。

I. 井代表什么? 圣言。

S. 非利士人描绘什么? 渴望了解真理,却不愿按真理生活。

S. 他们用土填满亚伯拉罕的井,这描绘什么? 宁可听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主的指引。

 

上一篇:圣经学习指南之雅各与以扫(下)

下一篇:圣经学习指南之以撒与利百加(下)

  栏目导航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五十六...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五十六...
道路(16)
923—926节
道路(15)
921—922节
道路(14)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