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神性之爱(七)

发布时间:2023-06-20  阅读:354次
 

19.XIX.在圣言中,爱是指履行功用

在圣言中,爱之所以是指履行功用,是因为爱是意愿,意愿就是去做。刚才已经说明,爱就是意愿;现在必须说明,意愿就是去做。就其本身而言,意愿不是爱,而是爱的容器;这样一个容器不仅接受爱,还呈现出它的状态,并根据这些状态而表现出形式。因为人生命的一切都是流入的,人不是生命,而是生命的接受者;因此,他是爱的接受者,因为爱就是生命。这一点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来说明:眼睛不是光,而是光的接受者,是为接受光的一切变化而形成的;耳朵不是声音,而是声音及其调制和清晰表达的接受者;人的其它外在感官也是如此。这同样适用于感觉的内在器官,这些器官受属灵的光和热调节和驱动;因此,意愿也一样,因为意愿是接受属灵之热的器官或容器,这热本质上是爱。这接受的器官或容器就在人的每一个部位中;但其初级或首要在脑部。这些初级或首要,或开端、头部就是脑中那被称为皮质和灰质的物质。从这些物质开始,通过纤维,如同通过光线一样,它从脑部的各个地方下降到脸上的各个部位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在那里照着自己的形式,也就是别处所论述的一种有生命的属灵形式一圈圈地旋转、盘绕。脸和身体中的每一个事物,从最初事物到终极事物,都以这种方式被激活;而结果就存在于终极事物中。众所周知,一切事都因努力而付诸于行动;当努力停止时,行动也就停止了。因此,人的意愿的每个自主行为都是他里面一种活的努力,它通过纤维和神经在终极事物中起作用;纤维和神经本身无非是从脑中的初始延续直到身体不同部位中的终极事物里面的持久努力,而在这些终极事物中,努力变成了行动。提及这些事是为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意愿,它是爱的容器,就在持续的行动努力中;流入并被接受的爱激发这种努力,并使它确定行动。

综上所述,可以推知,爱就是去做,因为爱是意愿;事实上,凡一个人所爱的,他都会去意愿;凡他所意愿的,他都会尽可能地去做;即便他因所意愿的事不可能而没有去做,这事仍进入内在行为,而内在行为不会显现。任何努力或意愿若不进入终极事物,都不能存在于人里面;当它在终级事物中时,就在内在行为中,尽管这种行为没有被任何人察觉,甚至连这个人自己都没有察觉,因为它存在于的灵里面。正因如此,意愿和行动是一体的,意愿被视为行动。这不适用于自然界,因为在自然界,意愿的内在行为不会显现;但这适用于灵界,因为在灵界,内在行为会变得显而易见。事实上,在灵界,所有人都照着自己的爱行动;那些处于天堂之爱的人行动理智,而那些处于地狱之爱的人则行动疯狂;即便他们因某种惧怕而没有这样行动,他们的意愿内在仍是活跃的,只是被他们约束而没有爆发出来而已。此外,这种行为不会停止,除非对它的意愿停止。既然意愿与行动是一体的,并且意愿是爱的努力,那么可推知,在圣言中,“爱”仅仅是指“去做”,没有其它含义;因此,“爱主和爱邻”是指出于来自主的爱而向邻舍履行功用。主自己也在约翰福音教导,事实的确是这样:

有了我的诫命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话。(约翰福音14:21, 24)

同一福音书

你们要住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诫命,就必住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9-10)

主三次对彼得说,你爱我吗?彼得三次回答,他爱;主三次对他说,喂养我的小羊和羊。(约翰福音21:15-17)

此外,有两样事物是不可分离的,即本质(esse,或实体)和存在。本质(esse,或实体)若不存在,就什么都不是;它通过存在而成为某种事物。“爱”和“做”,或“意愿”和“行动”也是如此,因为爱而不去做,意愿而不行动,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爱和意愿不存在;但它们存在于“做”和“行动”中。因此,只有当一个人去做和行动时,爱和意愿才开始存在。主和邻舍只以这种方式被爱。

20.XX.爱产生热

爱之所以产生热,是因为爱是生命本身,是整个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生命力。宇宙中的一切努力、力量、活动和动作没有其它来源,只源于神性之爱,也就是主;在天堂,主在天使面前显为一轮太阳。爱是一回事,热是另一回事,这一点从它们在天使和人里面的区别很明显地看出来。一位天使从爱意愿和思考,并拥有感知和智慧,在自己里面从至内在感受到幸福和满足,也去爱。人也是如此。这一切都在他们的心智中;而另一方面,除了幸福或满足的感觉外,他们都在身体里感受到温暖或热。这清楚表明,热是生命或爱的活动的结果。

热是爱的结果,这一点从许多事可以看出来,例如:人照其生命之爱,即便在隆冬也会从至内层变得温暖,尘世太阳的热则与此热毫无共同之处;人会随着爱的增加而开始变得温暖,被点燃,像着了火一样;随着爱的减少而开始无精打采,变得冷漠,不再活跃;因此,这与其生命之爱的活动完全一致。这同样适用于地上的生物和空中的飞行生物,因为这些生物有时在隆冬比在盛夏更温暖;那时它们的心脏跳动,血液变热,纤维温暖,每一个部位,无论大小,都在发挥其重要功能。这种热也不是来自太阳,而是来自它们灵魂的生命,也就是情感。爱之所以产生热,是因为爱是宇宙中所有力量的生命;这生命能进入只通过一种活性媒介,即热而被造的接受物质。主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从最初到最后,为自己预备了所有手段或中间媒介,在每个阶段都通过这些手段或中间媒介产生功用。普遍和最接近的结合手段或媒介就是热,爱之活动的本质能存在于这热里面。

由于热直接从爱中产生,所以爱与热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事实上,每一个原因与其结果之间都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正是由于对应关系,天堂的太阳,也就是主,显得炽热;从这太阳发出的爱被天使感觉为热;同样,主的神性智慧在天堂显为光;类似地,主在变像时,祂的脸面明亮如日头(马太福音17:2)。正是由于这种对应关系,主爱的圣洁由祭坛上的火和帐幕灯台上的灯火来代表;此外,主在西乃山上于火中出现,同样于夜间出现在帐幕上方的火焰中。也正因如此,过去许多民族常常点燃圣火,并任命处女来守护,这些处女在罗马被称为维斯塔贞女。正是由于这种对应关系,在圣言的许多地方,“火”和“火焰”表示爱;此外,由于对这种对应关系的内在感知,我们祷告求圣火可以点燃我们的心,由此表示神圣的爱。由于这种对应关系,在天堂,属天之爱从远处看就像一团火;因此,主也说:

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马太福音13:43)

由于这种对应关系,在地狱,地狱之爱从远处看也像一团火(对此,参看《天堂与地狱》566-575节)。

21.XXI.神性之爱,也就是生命本身,通过热产生有生命的属灵形式,以及它们里面的每一个事物

总的来说,主,宇宙的创造者从祂的太阳,也就是神性之爱和生命本身,在世上的最外在事物和最内在事物中产生了两种形式,即动物形式和植物形式。“动物形式”是指各种动物,也指人和天使;“植物形式”是指各种蔬菜,树木,植物和鲜花。这两种形式都已得到论述(可参看《诠释启示录》1196-1212节);但由于此处论述的主题是神性之爱,还由于自创造以来,一切事物就从这爱不断在形成,所以在此可以说一说其中的第一种形式,即动物的形式。

神性之爱,也就是生命本身,从作为其源泉的那一位,即主发出;它只怀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创造并形成它自己的形像和样式,这些形像和样式就是人类和来自人类的天使,此外还给各种情感披上相对应的身体,也就是动物。所有这些形式,无论是完美的,还是不完美的,都是爱的形式,并且就其外在生命而言,都是相似的;外在生命在于想要或倾向于做出各种动作、行走、行动、看、听、闻、尝、感觉、吃、喝、与同类交往、繁殖后代。但就其内在生命而言,完美的却不同于不完美的;内在生命在于想要或倾向于思考、意愿、说话、知道、理解、变得智慧,并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找到快乐和幸福。这后一种形式就是人和天使,而前一种形式则是多种多样的动物生命。为使这些官能都能存在于结果和功用中,它们从受造物质和材料中被造,并被奇妙地组织起来。

主,也就是人,和祂的神性之爱,也就是生命本身,从显为太阳的祂所发出的属灵之物中形成了这些事物,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很清楚地看出来,即:活的灵魂也是情感,并且外在都很相似,无论是完美的,还是不完美的。谁看不出这些事物没有其它源头?除非他是近视,或只能在夜间或黑暗中看见,或眼睛因黑朦症而视力下降。将你的理性只提升到自然界最低层之上一点点,你就会变得智慧。热是形成的一种手段或中间媒介,这一点从子宫里的胚胎或鸡蛋中的小鸡周围的液体清楚可知。认为是尘世太阳的热产生的,来源于被肉体感官的谬误蒙蔽的心智。尘世太阳的热只是打开身体的最外在部位,或表皮,以便内在之热也可以流入它们;因为生命以这种方式进入从最初事物到最后事物的完整结果中。正因如此,地上的生物和空中的飞行生物在每年的春夏时节,都会进入或更新它们繁殖的功能、劳动和乐趣。人则不然;人一方面拥有由他的思想诱惑所激发的一种内在之爱产生的热,另一方面又拥有衣服,使他免受临到表皮,也就是其身体最外在部位的寒冷。

上一篇:神性之爱(六)

下一篇:新教会的教会历史

  栏目导航  
271—279节
264—270节
255—263节
248—254节
234—247节
225—233节
217—224节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