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功德—5)

发布时间:2025-03-23  阅读:61次
 

祷告:主耶稣,我们在天上的父,您教导我们,功德和公义只属于您,丝毫不属于人。人不能将功德置于行为,否则无法与来自地狱的邪恶争战,因为没有人能凭自己的努力如此行;只有人不将功德置于行为,您才能为人争战并得胜。人还不能将功德置于试探,否则就不会因试探而得救,而是在试探中屈服、失败。求主保守我们的心思意念,使我们时刻警醒,切记不要窃取您的功德和公义,不作属灵的盗贼!阿们!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

NJHD分享-功德5

9210.“对他不可像放债的”表示必须出于仁爱而如此行。“放债的”是指为了利益而行善的人,因为一个放债者把钱交付给别人是为了利息,帮助别人是为了回报。由于真正的仁爱并不以利益或回报为目的,而是以邻舍的益处为目的,所以“不可像放债的”表示必须出于仁爱而如此行。凡不知道何为基督仁爱的人,可能以为它不仅在于施舍穷乏人,还在于向同胞、国家或教会行善,不管什么原因,或什么目的。但是,要知道,决定人一切行为品质的,是目的。如果他的目的或意图是为了名声,为了获得重要地位,或金钱利益而行善,那么他所行的良善并非良善,因为它是为自我而行的,因而也来源于自我。不过,如果他的目的或意图是为了同胞、国家或教会,因而为了邻舍而行善,那么他所行的良善就是良善,因为它是为了良善本身而行的;一般来说,良善本身就是真正的邻舍;所以它也是为主而行的,因为这样的良善不是来源于这个人,而是来源于主;凡来源于主的,都属于主。这就是主在马太福音中所说的良善:

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马太福音25:40)

良善如何,真理也如何。那些为真理而行真理的人也是为主而行真理,因为真理来自主。为真理而行真理就是行善;因为当真理从理解力进入意愿,从意愿出来进入行为时,它就变成了良善。以这种方式行善就是基督的仁爱。那些出于基督的仁爱行善的人有时可能关注由于行善所获得的名声,以便获得一个重要地位或金钱利益。但他们的态度完全不同于那些以这些东西为目的的人;因为他们视良善和正义为本质和独一的事物,因而占据最高位置。与此相比,他们将金钱利益或重要地位,或为了它们的名声视为非本质的,因此占据最低位置。当这样的人将眼睛盯在正义和良善上时,他们就像在战场上为自己的国家而战的士兵。在此期间,他们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生命,因而也不考虑他们在世上的地位或资产;与他们正在做的事相比,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但那些将自我和世界放在首位的人则具有这样的性质:他们甚至看不见正义和良善,因为他们两眼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利益。

由此明显可知,什么是为自我或世界行善,什么是为主或邻舍行善,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区别和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区别一样大,因而和天堂与地狱之间的区别一样大。此外,那些为邻舍或主行善的人在天堂,那些为自己或世界行善的人在地狱。因为那些为邻舍和主行善的人爱主胜过一切,并且爱邻如己,这是诫命之首(马可福音12:28-31)。而那些做一切事都是为了自己和世界的人则爱自己胜过一切,因而爱自己胜过爱神;他们不仅蔑视邻舍,而且如果邻舍不与他们合而为一,不与他们结盟,还会仇恨他。这就是主在马太福音中的教导的含义:

一个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依附这个轻视那个。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马太福音6:24)

有些人的确事奉两个主;他们就是那些被称为“不冷不热”,被“吐出去”(启示录3:15-16)的人。由此明显可知,那些取利息的放债之人代表什么,即代表那些为利益行善的人。

由此清楚可知为何经上说“不可像放债的,不可向弟兄取利息”,这项禁令在摩西五经的其它经文中被重申:

你借给你弟兄的银钱、食物,无论什么可生利的物,都不可取利。借给外邦人可以取利,只是借给你弟兄不可取利。这样,耶和华你神必在你所去得为业的地上,和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你。(申命记23:19, 20; 利未记25:36-38)

“借给弟兄银钱取利”表示为了利益而借出真理,也就是在真理上给予教导;“借给弟兄食物取利”表示为了利益而出租真理之良善;因为“银”表示真理;“食物”表示真理之良善。耶和华之所以在那些没有如此行的人在这地上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赐福与他们,是因为他们处于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因而处于天上的天使所拥有的幸福;事实上,对一个人来说,这情感,或这爱之良善含有天堂在里面。之所以可向外邦人取利,是因为“外邦人”表示那些不承认任何良善或真理,也不接受它们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是那些唯独为了利益而行善的人。这些人必须服事一个人,因为相比之下,他们是仆人或奴仆。大卫诗篇:

就是行为纯全、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他不将银钱放债取利,不受贿赂以害无辜。行这些事的人必永不动摇。(诗篇15:2, 5)

“将银钱放债取利”表示唯独为了利益而教导人,因而为了回报而行善。类似的话出现在以西结书:

一个行公平、公义的义人不放债取利。(以西结书18:5, 8)

又:

缩手不害困苦人,不放债取利,却遵行我的典章,行在我的律例之中的,定要存活。(以西结书18:17)

又:

他们在你中间流人血受贿赂;你收取高利贷和利息,用暴力夺取同伴的财物。(以西结书22:12)

这些话论及“流人血的城”,“流人血的城”表示摧毁真理和良善的虚假;“收取高利贷和利息”表示为了利益和回报,因而不是出于仁爱而行善。真正的仁爱没有获得回报的想法在里面。

2371.“又说,这个人来寄居”表示那些具有不同教义和不同生活的人。“寄居”是指接受教导和生活,因而是指教义和生活。此处描述了接近末期时,教会状态的性质,这时信不复存在了,因为仁不复存在了;也就是说,仁之良善因完全远离生活而从教义上也被弃绝了。

此处描述的人不是那些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一切,由此扭曲仁之良善的人;也不是那些为了成为最大的并拥有这个世界所有的好东西而拿仁之良善来邀功赢利的人;同样不是那些声称有权分配天上的赏赐,以这种方式通过各种诡计和迷惑人的手段玷污仁之良善的人。所论述的主题乃是那些不想听到关于仁之良善,或善行的任何东西,只想听到与它们分离之信的人。他们愿意从以下推理听到这一点,即:人只有邪恶在里面;甚至来自他的良善本身也是邪恶,因此不包含任何救赎;没有人能凭任何良善配上天堂,人也不能凭良善得救,唯因承认主功德的信而得救。这就是当教会开始咽下最后一口气时的末期兴起的教义,该教义被热情教导并热切接受。

但由此得出结论说,一个人能过一种邪恶的生活,同时又拥有良善的信仰,是错误的。认为人只有邪恶在里面,故不能从主接受因拥有主在里面而拥有天堂在里面的良善,这良善因拥有天堂在里面而拥有祝福和幸福在里面,也是错误的。最后推断出由于没有人能凭任何良善配得天堂,所以从主接受天上的良善是不可能的,又是大错特错。在天上的良善中,自我功德被视为可怕的邪恶;这种良善与所有天使同在,这种良善也与所有重生的人同在,这种良善同样与那些在良善本身,也就是对良善的情感中感受到快乐、甚至祝福的人同在。关于这种良善,也就是这种仁爱,主在马太福音如此说: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对你们说,要爱你们的仇敌,祝福诅咒你们的人,要善待恨你们的人,为那伤害和逼迫你们的人祷告。这样,你们才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女。你们若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你们若只问候自己的弟兄,比其他人多做什么了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马太福音5:43-48)

类似的话出现在路加福音,此外还有:

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女。(路加福音6:27-36)

此处描述了来自主的良善,它没有任何报答的意图或想法。这就是为何那些处于这种良善的人被称为“天父的儿女”和“至高者的儿女”。然而,这种良善因有主在里面,故也有报答,如我们在路加福音所读到的:

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回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路加福音14:12-14)

“午饭”、“晚饭”或“筵席”表示仁之良善,主与人一起住在这良善中。所以这些话描述并清楚表明,报答就在这良善本身中,因为主在良善中;事实上,经上说“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那些因主的吩咐而努力凭自己行善的人就是那些最终接受这良善的人。一旦获知一切良善都来自主(1712, 1937, 1947),他们就承认并相信这一点。这时,他们如此厌恶或反对自我功德,以至于仅仅想到它就感到悲伤,并发觉他们的祝福和幸福在相应地减少。

那些不去行善,反而过着邪恶生活,教导并宣称唯信得救的人则截然不同。这些人甚至不知道这种良善的可能性。说来奇怪,正如我从大量经历中所得知的,在来世,这些人因回想起自己的善行而觉得自己配上天堂,因为这时,他们第一次意识到,与仁分离之信没有救赎。他们就是主在马太福音所论及的人:

当那日,他们必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说预言,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但那时我必向他们声明,我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吧!(马太福音7:22-23)

这些人显然没有注意到主自己关于爱与仁之良善的多次教导;相反,这些教导对他们来说就像流云,或夜里看到的东西,例如以下经文所记载的:马太福音3:8-9; 5:7-48; 6:1-20; 7:16-20, 24-27; 9:13; 12:33; 13:8, 23; 18:21-35; 19:19; 22:35-40; 24:12-13; 25:34-46; 马可福音4:18-20; 11:13-14, 20; 12:28-35; 路加福音3:8-9; 6:27-39, 43-49; 7:47; 8:8, 14-15; 10:25-28; 12:58-59; 13:6-10; John 3:19, 21; 5:42; 13:34-35; 14:14-15, 20-21, 23; 15:1-8, 9-19; 21:15-17。这些观念和其它类似观念就是所多玛人(也就是那些沉浸于邪恶的人,2220, 2246, 2322)对罗得说:“这个人来寄居,还真要审判我们吗”所表示的,也就是说,那些具有不同教义和生活的人真要教导我们吗?

1774.有些灵人不愿听见关于圣言内在事物的任何东西;事实上,无论多么能够理解,他们仍不愿理解。他们主要是那些将功德置于善行,因而出于爱自己和世界行善,也就是说,为了给自己谋取显赫地位或财富和由此而来的名声,而不是为了主的国行善的人。在来世,这种人比其他人更渴望进入天堂;但他们却留在天堂之外,因为他们不愿学习并充满真理的知识或认知,由此被一种对良善的情感所打动。他们按照自己的谬见解释圣言的文字,提出凡赞成他们恶欲的段落。这种人以一个小老妇人来代表;这妇人的脸很难看,但仍然雪白,她的面容扭曲,这使得她很丑陋。而另一方面,那些欣然接受并热爱圣言内在事物的人则以一个豆蔻少女或花季少女来代表,这少女穿着漂亮的衣服,戴着花环和天上的华丽饰物。

1877.在灵人界的灵魂或灵人,尤其恶灵,一开始会保留他们活在肉身时所拥有的事物,也就是尘世、肉体和世俗事物,以及凡他们所采取的假设或原则。这些灵人就包括那些不愿听到关于圣言内义的任何话,只想听到关于字义的话之人。他们甚至以为十二使徒将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支派,还以为除了穷人、困苦人和那些受到迫害的人外,没有人能进入天堂;而事实上,富人和有权势的人只要过着仁爱和信主的生活,都在天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这些灵人由于自己的功德而声称天堂是他们的,所以我看见他们四处奔走,无论到哪里,都取笑属于圣言内义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反对他们的错觉或说服和欲望。他们渴望赚取天堂,并被置于其他所有人之上。但他们就像流入血液并遍及静脉和动脉,污染整个血液供应的疾病和毒素。

1110.有些人认为公义和功德在于他们的善行,从而将实现救赎的能力归于自己,而不是归于主及其公义和功德,并且在思维和生活上都确认这种观念。在来世,他们的假设会转化为幻觉;在这种幻觉中,他们觉得自己似乎在劈柴;这正是他们所看到的。我和他们交谈过。当他们正在劳动,被问到是否觉得累时,他们回答说,他们还没有完成足以能配得上天堂的工作。当他们正在劈柴时,木柴下面似乎有主的某种东西,以至于这木柴看似他们正在获得的功德。主的东西看似在木柴里越多,他们保持这种樵夫状态的时间就越长;不过,当这种表象开始消失时,他们的荒废就接近结束。最终,他们变成这样:他们也能被允许进入良善的社群,尽管他们仍长时间地在真理与虚假之间摇摆。由于他们过着尽职尽责、兢兢业业的生活,所以主给与他们很大的照顾,时不时地派天使到他们那里去。他们就是在犹太教会由“劈柴的人”来代表的人(约书亚记9:23, 27)

4943.那些将功德置于善行和作为的人也在脚和脚底之下的低地。其中一些人觉得自己在砍柴。他们所在的地方非常冷,他们觉得只有劳动才能获得温暖。我也与这些人交谈过,并蒙允许问他们是否愿意离开那个地方。他们回答说,他们还没有通过劳动赚取足够的功德。不过,一旦这种状态结束,他们就会从那里得以释放。这些人同样是属世的,因为想靠功德赚取救恩的渴望并不是属灵的愿望。而且,他们视自己高人一等,其中一些人甚至看不起别人。在来世,这种人若得不到比其他人更大的喜乐,就会向主发怒;这就是为何当他们砍柴时,他们那堆柴下面似乎有主的某种东西,正是他们的愤怒造成了这种表象。但由于他们过着虔诚的生活,以这种方式行事是出于无知,而这种无知里面有某种纯真之物,所以天使定期被派到他们那里安慰他们。有时,在他们左上方会出现一些像绵羊的东西;一看见它,他们也会从中得到安慰。

8740.为了变暖,这些人觉得自己在劈柴。在劈柴的时候,木柴下面出现了像人一样的某种东西,同时他们试图攻击这个人。这种情形的发生,是因为他们将功德归给自己;他们还自以为义,故自称为圣。凡在世时这样做的人到了来世,都觉得自己在劈柴;这种事也发生在来自我们地球的一些灵人身上,之前我曾通过经历谈到过他们。

2784.“也劈好了燔祭的柴”表示公义的功德。“柴”(即木头)表示作为人自己的行为产物的良善,和作为公义产物的良善,或说善行和公义的良善;“劈柴”表示将功德置于作为人自己的行为产物的良善,或说认为善行使人配得。但“劈燔祭的柴”表示公义的功德,或说一种配得的公义;没有启示,这似乎太牵强了,以至于谁也看不出来。我对劈柴者的观察和在第一卷对他们的描述向我说明,“劈柴”表示将功德置于作为人自己的行为产物的良善,或说认为善行使人配得,因为劈柴的,是那些想通过自己所行的良善赢得救赎的人。此外,还有其他人,他们在前上方稍向右一点,来自某个其它星球。这些人以同样的方式为自己索取一切良善,并且以同样的方式看似砍柴和劈柴。有时,当这些人觉得自己在辛勤工作时,他们的脸闪烁着某种磷火发出的光,或说闪烁着沼泽般的光,这是他们归给自己的功德之良善。他们看上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柴”(即木头)是良善的代表;方舟和圣殿里的所有木头,以及献燔祭和祭物时放在祭坛上的所有木头都是如此。在圣言中,经上说那些将良善归给自己,使其变成自我邀功的人是拜木头或木制雕像的。

9472.“皂荚木”表示从主发出,因而唯独属于主的功德良善。“木”是指功德良善。功德良善是指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良善,也就是基督良善,或与人同在的属灵良善。人正是凭这种良善而得救;事实上,从任何其它源头发出的良善都不是良善,因为它没有神,因而也没有天堂,进而没有救恩的任何东西在里面。皂荚木是最优质的香柏木;而“香柏树”表示属灵教会。皂荚木是一种香柏树,这一点明显可见于以赛亚书:

我要在旷野栽植皂荚香柏树、桃金娘树和油木。(以赛亚书41:19)

此处“皂荚香柏树”表示属灵良善,“油木”表示属天良善。由于唯独属于主的功德良善是唯一在天堂掌权并构成天堂的良善,所以这种木头是用来建造代表天堂的帐幕的唯一木头。例如,它被用来制造盛有法版的柜子本身;抬柜的杠子;摆有陈设饼的的桌子,抬桌子的杠子;居所的竖板;遮盖的闩和柱子;以及祭坛和坛杠。

10178.“要用皂荚木来造”表出于系神性的爱。“皂荚木”是指唯独属于主的功德和公义的良善。它之所以也表示爱,是因为主在世时,出于神性之爱与所有地狱争战,并征服它们,由此拯救人类,因此唯独祂获得功德,并变成公义;所以主的功德之良善是祂的神性之爱。“皂荚木”之所以具有如此深远、重大的意义,是因为存在于地上的三个国度,即动物界、植物界和矿物界中的一切事物都用来表示属灵和属天的事物,或它们的对立面;因为整个自然界是代表主国度的一个舞台;“木”一般表示爱之良善,尤表功德的良善。正因如此,就至高意义而言,“木”表示神性良善;因为在内义上表示诸如属于教会和天堂的那类事物的一切事物,在至高意义上都表示神性事物。

2273.“祂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表示他们将得救。这是显而易见的,无需解释。关于前面章节由“四十五”来表示的那些人,经上说“我若找到四十五个,就不毁灭那城”,意思是如果良善能与真理结合,他们就不至灭亡。而此处接下来的这一节与“四十”有关,经上说“为这四十个的缘故,我也不做这事”;这句话并不是说人们仅仅因试探就会得救,因为有些人虽经历了试探,却在试探中屈服了;因此,对这些人来说,良善没有与真理结合。我甚至会说,一个人若将功德置于试探,就不会因试探而得救,因为他若这样做,就是出于爱自己而如此行。他夸耀他的试探,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配上天堂,同时思想自己优于他人,与自己相比看不起他们。这一切意念都违背相爱,因而违背天上的祝福。

人所战胜的试探伴随这样的信念:其他所有人都比他更有价值,他更像地狱里的人,而不是天堂里的人,因为在试探期间,像这样的观念会呈现在他面前。因此,当试探过后,他进入与此相反的思维时,这表明他还没有得胜,因为他在试探中所拥有的思维就是他在试探之后所拥有的思维能被转向的思维。但如果他在试探后的思维没能转向他在试探中的思维,那么他要么在试探中屈服了,要么会再次进入类似试探,有时会进入更严厉的试探,直到他被带入更健康的理性,认为自己什么都不配。由此清楚可知,“四十”在此表示那些通过试探,良善已经与真理结合的人。

9978.     那些将功德置于行为的人无法与来自地狱的邪恶争战,因为没有人能凭自己的努力而如此行。但如果人们不将功德置于行为,那么主就会为他们争战并得胜。

9979.     唯独主有功德,因为祂独自凭自己的努力而战胜并征服地狱。因此,唯独主是功德和公义。

9980.     此外,人凭自己无非是邪恶;因此,凭自己行善就是出于邪恶行善。

9981.绝不可为了回报的缘故而行善,主在路加福音中亲自教导了这一点: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绝不期望什么,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路加福音6:32-35

一个人出于自己无法行出系真正良善的良善,只有出于主才能行出,主在约翰福音同样教导了这一点:

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约翰福音3:27

别处:

耶稣说,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住在我里面的,我也住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5

9982.相信他们若行善,就会得到赏赐,这种信念对那些处于纯真状态的人是无害的,如小孩子和简单人的情形;但如果他们成人后仍固守这种信念,那么它就是有害的。因为最开始的时候,一个人通过期望赏赐或回报而被引入良善,通过预料惩罚而不敢行恶。不过,他进入爱与信之良善到何等程度,就在何等程度上不在自己所行的良善中关注或思想功德。

9983.系真正良善的良善必是出于对良善的爱而行出的,因而必是为了良善的缘故而行出的。处于这爱的人厌恶功德,因为他们喜欢行善,从行善当中获得快乐的感觉。另一方面,若有为了某种自私的原因而行善的想法,他们就会感到悲伤。他们极像那些为了友情而向朋友行善,为了弟兄而向弟兄行善,为了妻儿而向妻儿行善,或为了国家而向国家行善的人,因而极像那些出于友情和爱而行事的人。那些思维健全的人也强调说,他们行善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而为了其他人的利益。

9984.快乐本身就在于喜欢行善,却没有任何赏赐或回报的想法;这样的快乐就是那存到永远的赏赐或回报;因为铭刻在一个人生命中的一切爱和情感都会存到永远。主将天堂和永恒的幸福引入这种良善。

以下内容摘自《天堂与地狱》:

10.活在世上时确认以下信仰的灵人不会被接入天堂,即:他们所行的良善和所信的真理皆来自他们自己,或被当作他们自己的而归于他们;这就是所有将功德置于善行,自称为公义之人的信仰。天使避开他们,视他们为愚昧和窃贼:愚昧是因为他们不断关注自己,不关注神性;窃贼是因为他们将主的东西从祂那里夺走。这些人反对天堂的信仰,即:主在天使里面的神性构成天堂。

535.那些过着远离尘世工作的生活之人有一种强烈的功德感,不断渴望天堂,以为天堂的喜乐是对他们的赏赐,完全不知道何为天堂的喜乐。当这种人与天使同在,并被带入他们的喜乐(这种喜乐毫无功德感,而是在于积极的劳动和实际的服务,在于由此实现的良善所产生的幸福)时,他们困惑了,仿佛遇见了与其信仰格格不入的东西;他们因不接受这种喜乐,故只好离开,与在世时过着同样生活的人来往。

 

上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悔改和赦罪—1)

下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功德—4)

  栏目导航  
1186—1188节
十诫(14)
1179—1185节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悔改和...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悔改和...
十诫(13)
1165—1171节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