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四十八)

发布时间:2024-10-01  阅读:220次
 

六、信(第五部分)

良善不停地渴望并努力与真理结合;因此,仁不停地渴望并努力与信结合(9206, 9207, 9495)。仁之良善承认自己的信之真理,信之真理承认自己的仁之良善(2429, 3101, 3102, 3161, 3179, 3180, 4358, 5807, 5835, 9637)。因此,信之真理与仁之良善有一个结合,包括进一步的细节(3834, 4096, 4097, 4301, 4345, 4353, 4364, 4368, 5365, 7623-7627, 7752-7762, 8530, 9258, 10555)。它们的结合就像婚姻(1904, 2173, 2508)。婚姻的律法就如主的圣言所说,二人要合为一体(162, 10168, 10169)。信与仁也是如此(1904, 2173, 2508)

*********************

AC9206)“你们的妻子要成为寡妇”(注:出埃及记22:24,和合本修订版:并要发烈怒,用刀杀你们,使你们的妻子成为寡妇,儿女成为孤儿)表与他们同在的良善会消亡。这从“妻子”和“寡妇”的含义清楚可知:“妻子”是指良善(参看6014, 8337),妻子之所以表示良善,是因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姻代表结合在一起的真理和良善,“男人”表示真理,“女人”表示良善(参看4510, 4823);“寡妇”是指那些拥有良善,没有真理,却渴望真理的人(9198),不过在此是指那些不渴望真理的人,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苦待寡妇的恶人。正因如此,“寡妇”在此表示那些与其同在的良善正在消亡的人。

此处的情况是这样:那些拥有良善,但不渴望真理之人的良善并非真正的良善,因为正是真理使得良善成为真正的良善。事实上,良善从真理获得自己的具体品质(9154)。“属灵的良善”指的是与真理结合的良善;因此,当与人同在的真理消亡时,良善也就消亡了;反之,当良善消亡时,真理也就消亡了;因为它们之间的结合被切断和解除了(3804, 4149, 4301, 4302, 5835, 6917, 7835, 8349, 8356)。故从以下事实可以认识良善,即:它拥有为了良善的功用,因而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一种渴望和一种情感。就本身而言,为了生活而对真理的真正渴望或情感是一种与它结合的情感。这就像为了结合而渴望水或酒的食物或饼;因为它们彼此结合才能提供营养。这也像光和热,因为与热结合的光使地上万物萌发生长;但是,如果这种结合被切断,那么所萌发并生长的东西就会消亡。

良善怎样,一切快乐、愉悦、甜蜜、一致与和谐就怎样;这些喜乐不是凭它们自己,而是凭包含在它们里面的事物而这样。结合在一起的良善和真理使它们这样,并决定它们的特性。不过,凡有理解力的人,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能知道包含在它们里面的事物哪些与良善有关,哪些与真理有关;因为在世界和天堂中的一切事物,因而宇宙万物,都与良善和真理有关;由它们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皆同时与这二者有关,因而与它们的结合有关。这解释了为何古人将一切事物都比作婚姻(54, 55, 1432, 5194, 7022);又为何圣言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良善和真理的婚姻在里面。

AC9207)“你们的儿子要成为孤儿”表同时真理也会消亡。这从“孤儿”的含义清楚可知。“孤儿”是指那些拥有真理,但还没有良善,却渴望良善的人(参看9199),在此是指那些拥有真理,但不渴望良善的人,因而是指那些与其同在的真理正在消亡的人;因为经上正在论及恶人,他们的儿子要成为孤儿。真理在那些不渴望良善的人中间消亡,这一事实从刚才关于良善和真理的结合的说明(9206)清楚看出来。有必要进一步说一说这种结合。与良善结合的真理总含有一种行善,同时通过如此行而与良善更紧密地结合的渴望在自己里面;或也可说,那些拥有真理的人总有一种行善,并由此与它们的真理结合的渴望。因此,那些以为自己拥有真理,但不渴望行善的人实际上并未拥有真理;也就是说,他们不信真理,无论他们多么自以为信真理。

主在马太福音中用“盐”描述了他们的状况,祂说:

你们是地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

这些话是主对门徒和百姓说的。“地上的盐”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教会真理;“失了味的盐”表示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失了味的盐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则描述了这样的真理真理毫无价值。渴望良善就是渴望行善并以这种方式与良善结合。

马可福音:必用火盐腌各人,凡祭物必用盐腌。盐是好的;但盐若失了咸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自己里头要有盐,彼此和睦。(马可福音9:49-50)

“用火盐腌”表示对真理拥有一种渴望的良善;“用盐腌”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真理;“失了咸味的盐”是指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自己里面要有盐”表示拥有这种渴望。

路加福音: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盐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路加福音14:33-35)

此处“盐”同样表示对良善拥有一种渴望的真理;“失了味的盐”表示对良善没有任何渴望的真理;“或用在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表示它完全不能提供任何功用,无论好的还是坏的。拥有这种真理的人被称为“不冷不热”,这从此前的话明显看出来,即: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也就是说,若不爱主胜过一切,就不能作主的门徒。因为同等地爱主爱自己的人就是那些被称为“不冷不热”,不适合提供任何好或坏的功用之人。

利未记: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约的盐;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而献。(利未记2:13)

“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表示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和良善对真理的渴望要存在于一切敬拜中。这也解释了为何这“盐”被称为“神立约的盐”,因为“约”是指结合,“盐”是指对结合的渴望。

当这二者都渴望与对方结合,也就是良善渴望与真理结合,真理渴望与良善结合时,它们就会互相注视。但当真理挣脱良善时,它们就互相背离,向后看或向自己身后看。这就是路加福音中变成一根盐柱的罗得妻子所表示的:

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去拿他身后的东西。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17:31-32)

这意味着“向自己身后看,或向后看”。

“盐”之所以表示真理所拥有的渴望,是因为盐使土地肥沃,使食物美味;还因为盐含有一种火性,同时具有一种结合力,就像真理含有对良善的一种热切渴望,同时具有一种结合力一样。“盐柱”是指与真理的分离,因为“盐”在反面意义上表示已被摧毁和荒废的真理。引用这些事是为了叫人们知道“孤儿”和“寡妇”所表示的真理对良善的渴望和良善对真理的渴望是什么意思。

AC9495)“环”是指良善与真理的结合或婚姻,如前所述(注:出埃及记25: 12,和合本修订版:要铸造四个金环,安在柜子的四脚上;这边两个环,那边两个环)。该婚姻是相互的,也就是说,是真理与良善并良善与真理的婚姻。从心与肺的结合可以获得对该婚姻的某种观念。心与肺结合,肺反过来与心结合;因为心从右侧将血液输送到肺,而肺反过来又将血液输送回心,不过,是输送到左侧,如此不断反复。在天堂,良善与真理并真理与良善的婚姻与此类似,在那里,心也对应于属爱的良善,而肺对应于属信的真理。

AC2429)与那些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相比,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拥有少量真理,这从以下事实明显看出来:他们从他们所拥有的稀少而模糊的良善关注真理。人所拥有的真理与他所拥有的良善直接相关。哪里的良善少,哪里的真理就少。它们处于相同的比例,具有相同的程度,或说量和质是一样的;或如人们所说的,两者齐头并进。这似乎的确是一个悖论,但事实就是如此。良善是真理的真正本质,真理若没有它的本质,就不是真理,即便看似真理;它只不过是一个空响的锣,就像一个空器皿。

人若想拥有真理,只学习真理是不够的,还必须承认并相信真理。这时,他才第一次拥有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真理会对他产生影响并保留下来。当他仅仅认识真理,却不承认并相信它时,情况就不同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真理在自己里面。许多陷入邪恶的人就是这种情况。他们能认识真理,有时比其他人更清楚,但仍没有真理。事实上,他们对真理的拥有要少得多,因为他们从心里否认它。

主规定,人所拥有,也就是承认并相信的真理,不可多于他所接受的良善。这就是为何此处论到表示真理的城说,“那只是一座小城” (注:创世记19:20,和合本修订版:看哪,这城又近又小,比较容易逃到那里。这不是一座小城吗?求你容我逃到那里,使我的性命可以存活),本节又说“它岂不是小的吗”;在19:22,他称那城名为“琐珥”,在原文,“琐珥”表示“小”。“小”反复出现,是因为此处论述的主题是那些处于对真理的情感,不那么处于对良善的情感之人。

AC5807)要知道,爱是属灵的联结,因为它是两个人心智的联结,也就是两个人思维和意愿的联结。由此明显可知,就本身而言,爱纯粹是属灵的,它的属世对应物就是相伴和那种亲密无间的快乐。爱本质上是由状态的变化和构成人类心智的形式或实质的差别所产生的和谐。这种和谐若来源于天堂的形式,就是天堂之爱。由此可见,爱不可能来源于任何其它东西,唯来源于从主所领受的真正的神性之爱。这意味着爱就是流入形式,并如此排列它们,以致它们的状态变化和它们的差别可存在于天堂的和谐中的神性。

但与此对立的爱,即自我之爱和尘世之爱,不是联结,而是分离。诚然,它们看似联结;但这是因为只要一个人在谋取利益、获得重要地位,或报复和迫害那些反对自己的人方面与另一个人合作,他们就会视对方与自己为一体。但是,一旦一方不再偏向另一方,向他示好,他们就会分离。天堂之爱则不然。这爱完全反对、讨厌为了自我而向别人行善;相反,它行善是为了居于别人里面,且别人从主那里所领受的良善,因而是为了主自己,就是那良善的源头。

AC5835)“我父亲的灵魂与这童子的灵魂相连”(注:创世记44:30-31,和合本修订版:如今我回到你仆人,我父亲那里,若没有这年轻人和我们同去,我父亲的命是与这年轻人的命相连的)表当有更紧密的联结时。这从“灵魂”的含义清楚可知,“灵魂”是指生命,因而“这一个的灵魂与另一个的灵魂相连”表示这一个的生命与另一个的生命紧密相连。因此,所表示的是有更紧密的联结,也就是说属灵良善,即“以色列”与源于这良善的真理,即“便雅悯”的更紧密的联结。至于良善及其真理联结如此紧密,如同这一个的灵魂与另一个的灵魂紧密相连,情况是这样:人的心智,即真实的人自己和人的生命所在之处,有两种官能,一种是给信之真理配的,另一种是给仁之良善配的。给信之真理配的官能被称为理解力,给仁之良善配的官能被称为意愿。为叫人能成为人,这两种官能必须构成一体。

但如今,这两种官能完全分开了,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看出来:人能理解某事是真的,却不能意愿它。因为人能在他的理解力中看到,十诫是真理,取自圣言的教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真理;事实上,他还能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确认它们,甚至去传讲它们。然而,其意愿却与这些真理相悖,他的行为因此也是这样。由此明显可知,人里面的这两种官能是分开的。然而,它们是不可分开的,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知:当他进入来世时,如果它们分开,那么理解真理会把他提升到天堂,而意愿邪恶则会把他拽下地狱,从而使他悬在这二者之间。即便如此,构成他实际生命的意愿会把他拽下来,从而不可避免地把他带入地狱。因此,为防止这种事发生,这两种官能必须联结在一起。这种联结通过重生由主实现,即通过信之真理植入仁之良善实现。因为如此人就通过信之真理被赋予一个新的理解力,通过仁之良善被赋予一个新的意愿;这赋予他构成一个完整心智的两种官能。

AC9637)一切良善都有自己的真理,一切真理都有自己的良善。良善没有真理就无法显现或被看见,真理没有良善则无法存在,因为真理是良善的形式,良善是真理的存在。赋予良善的形状能使这良善显现或被看见,赋予真理的存在则使这真理拥有真实的存在。它们就像火焰和光;火焰没有光就无法显现或被看见;因此,它发出光,以使自己显现或被看见;光没有火焰则不存在。人的意愿和理解力也是这种情况;意愿没有理解力就无法显现或被看见,理解力没有意愿就不存在。爱和信的情况与良善和真理,或火焰和光,或意愿和理解力的极为相似。因为一切良善皆属于爱,一切真理皆属于植根于爱的信;人的意愿致力于接受属于爱的良善,理解力致力于接受属于信的真理。此外,爱是生命的火焰或火,信是生命的光。

AC4096)属于爱与仁的良善从主流入,并且通过与人同在的天使流入;但不流入任何其它事物,而是流入他的认知(knowledges)。由于良善固定在这些认知里面,所以思维便专注于他由此所知的真理上,许多与它们有关并和谐一致的事物就通过这些被唤起。这种活动会持续到此人认为事情的确如此(it is so),并出于情感意愿它,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wills it from affection because it is so)。当到了这一步时,良善便将自己与真理联结起来,真理也自由地运用自己;因为一切情感皆带来自由(2870, 2875, 3158, 4031)

即使到了这一步,已经与那人联结的灵人仍会激起怀疑,有时甚至激起否认。不过,情感越是占上风,他就越被引入肯定态度,同时通过这些怀疑和否认确认真理。当良善以这种方式流入时,就没有它经由天使而来的感觉,因为它通过内在途径流入,并进入其心智中因世俗和肉体兴趣而变暗的部分。

AC4345)“并且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注:创世记33: 2,和合本修订版:他叫两个婢女和她们的孩子走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跟在后面,而拉结和约瑟在最后)表从囊括其它一切事物在其中的更总体事物开始的次序。这从刚才关于“使女”、“利亚”和“拉结”,以及她们的“孩子”含义的说明清楚可知,大意是:“使女”表示对记忆知识和认知的情感;“利亚”表示对外层真理的情感;“拉结”表示对内层真理的情感。对记忆知识和认知的情感更为外在,因为记忆知识和认知是真理所出自并立于其上的根基。对外在真理的情感随它们而来,并且更为内在,对内层真理的情感也更为内在。它们越外在,也就越是总体,越内在,就越不是总体,相对总体来说被称为细节和具体细节。

关于总体真理,它们之所以被称为总体,是因为它们是由细节真理构成的,因而包含细节真理在里面。没有细节真理的总体真理不是总体真理,相反却凭细节真理而被如此称呼。

其中的情形就像一个总的整体与其各部分。若没有各个部分,一个整体无法被称为一个整体,因为整体由各部分构成。事实上,事物的本质中没有一物不凭其它事物存在和持续存在。凭其它事物而非本身存在并持续存在之物被称为一个总体,构成它并使它保持存在的事物被称为细节。外在事物因由内在事物构成,故相对于内在事物,是总体上的;因为它们由更内在的事物构成,而这些更内在的事物又由至内在的事物构成。

相对于人的其它事物,身体本身和属于身体的事物,如所谓的外在感官及其行为,是最为总体的。属世心智和属于属世心智的事物并不怎么是总体的,因为它们更内在,相对于身体和身体事物,可被称为细节。但理性心智和属于理性心智的事物还要内在,相对于身体、属世心智和属于这些的事物,可被称为具体细节。当人脱去肉体,成为一个灵时,这些区别就会活生生地呈现出来;因为到那时,他就能清楚发现,其身体事物比其灵的事物所取的最总体形式更算不上什么,并且身体事物凭其灵的事物存在并持续存在;因而他会发现,其灵的事物相对于其身体事物,就是细节。当这灵成为一位天使,也就是被提到天上去时,他就能发现,他以前在总体,因而在模糊的光中所看见并感觉到的事物,现在却在细节和清晰的光中看见并感觉到了。因为他现在看见并感觉到之前所看见并感觉为一体的无数事物。

这也可从人活在世上的情形明显看出来。他在童年早期所看见并感觉到的事物是最为总体的,而他在童年晚期所看见并感觉到的事物就是这些细节的具体细节。因为随着年龄增大,人会把细节引入童年早期所获取的总体,之后把具体细节引入细节。事实上,他朝着更为内在的事物逐渐发展,并以细节充满总体,以具体细节充满细节。由此可见何谓“从囊括其它一切事物在其中的总体事物开始的次序”,也就是他“叫两个使女和她们的孩子在前头,利亚和她的孩子在后头,拉结和约瑟在尽后头”的意思。

当人正在重生,或也可说,他里面的真理正与良善结合时,情形也一样,并且这种情形就是此处所论述的主题。在此期间,总体情感及其真理(在此由“使女及其孩子”来表示)首先被引入良善;之后不怎么总体的,也就是相对总体来说为细节的(在此由“利亚及其孩子”来表示)被引入,最后更不怎么总体的,也就是相对于细节来说为具体细节的(在此由“拉结”和“约瑟”来表示)被引入。

AC4353)藉以实现重生的良善与真理的结合,是一个越来越向内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真理逐渐越来越内在地与良善结合。因为重生的目的是:内在人能与外在人结合,因而属灵人能通过理性人与属世人结合。没有这二者的结合,就没有重生。这种结合是不可能实现的,除非良善首先被联结到属世层里面的真理上;因为属世层必须作为基础层面存在,属世层里面的事物必须与它们之上的事物相对应。这就是为何当属世层正在重生时,良善与真理的结合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在的原因。因为属灵层首先与属世层里面的至内在之物结合,然后通过这些与那些更外在的事物结合。人的内在也无法与其外在结合,除非外在里面的真理变成真理的良善,也就是变成意愿和行为中的真理(4337)。只有那时它们才能首次结合,因为主通过祂的内在人,事实上通过那里的良善流入人里面。这种良善能与外在人里面的良善结合,但不能直接与真理结合。

由此可见,在理性人与属世人,或内在人与外在人能够结合之前,人里面的真理必须首先变成意愿与行为中的真理,也就是真理的良善。至于真理如何变成真理的良善,凡注意这一点的人必能清楚看出来。一切神性真理皆关注这两条诫命:爱神高于一切,爱邻如己。真理就源于这两条诫命并为之而存在,并且这两条诫命也是真理所通向的目的,无论是远还是近。因此,当真理被付诸行动时,它们就逐渐被引入其初始和目的,也就是说,被引入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真理由此变成良善,也就是所谓的真理之良善。当这一切发生时,真理就能与内在人结合,这种结合随着越来越内在的真理被植入在这良善里面而逐渐变得越来越内在。行为首先到来,人对它的意愿随之而来。因为人出于理解力所行的,他最后会出于意愿来行,直到最终作为一种习惯而具有它。当这一点达到时,它就被引入理性人或内在人;一旦它被引入,此人就不再出于真理,而是出于良善行善。因为他现在开始感受到它里面的某种祝福,可以说是某种天上的事物。这一切在他死后仍留在他身上,主通过它将其举升天堂。

AC4364)“以扫说,我所遇见的这些营(camps)是什么意思呢”(注:创世记33:8,和合本修订版:以扫说:我所遇见的这些畜群是什么意思呢?雅各说:是为了要在我主眼前蒙恩)表出自真理之良善的具体事物。这从“营”的含义清楚可知,“营”是指具体事物,因为前一章(32:14, 15)所提到的动物就表示这些具体事物,即:母山羊二百只,公山羊二十只,母绵羊二百只,公绵羊二十只,奶崽子的骆驼三十只,各带着崽子;母牛四十只,公牛十只,母驴二十匹,驴驹十匹。这些动物就表示良善与真理,连同它们藉以实现注入的服务事物(参看4263, 4264),因而表示具体事物。此处所指的具体事物无非是那些有助于证明真理的确是真理,良善的确是良善的事物。它们支持人的思维和情感,也就是他所知的事物和所爱的事物,这使他赞成一个观念,并肯定事实就是如此。在古时的教会,赠予国王和祭司的礼物具有同样的含义。众所周知,把别人引向自己的观点,或我们声称为良善与真理的事物,既要用理性,也要用情感。这些实际支持的证据就是“具体事物”所指的,在此由“营”来表示;这就是经上说这些营“是要在我主眼前蒙恩”,后又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的原因。

属灵事物或信的事务在与仁之良善结合时,其情形也一样。人们以为良善与真理直接从天上流入,因而无需他里面的媒介;但他们在这一点大错特错了。主通过每个人的情感引导他,由此通过默默作工的圣治把他折过来,因为主通过自由引导他(1937, 1947)。一切自由皆属于情感或爱(参看2870, 2873);良善与真理的一切结合在自由,而非强迫中得以实现(2875-2878, 2881, 3145, 3146, 3158, 4031)。所以,当人在自由中被引向良善时,真理就被接受和植入,他也开始被它们感动,以这种方式一点一点地被引入天上的自由。重生之人,也就是爱邻,尤其爱主之人,若反省自己以前的生活,就会发现他一直被自己思维中的许多观念和情感的冲动所牵引。

至于此处出自真理之良善的事物的确切含义,这可从一些例子更容易地看出来。要被引入良善的真理可通过这一真理来例证:人死后仍拥有生命。该真理不会被接纳,除非它被具体真理证实,也就是说,被以下真理支持:人不仅能思想他所看见和感觉到的事物,还能思想他所没看见和感觉到的事物;他的情感还能被它们打动;他能通过情感与它们,进而与天堂,甚至与主自己结合;凡能与神性结合的人永远不会死。这些以及更多此类事物就是在这真理被注入良善,也就是它被完全相信之前首先出现的具体真理。这真理的确先使自己顺服,但这些具体真理仍使它被接纳。

另举这一真理为例:人是一个灵,活在世上时披戴一具肉身。这也是一个要被注入良善的真理,因为若它没有被注入,此人毫不关心天堂;在这种情况下,他把自己想得和动物一样。但该真理若不通过诸如以下具体真理,也无法被注入,即:他所携带的肉身是为这个世界上的功用而服务的;也就是说,它能使他用肉眼看见世上的事物,用物质肌肉进行活动,由此拥有举起重物的力量;然而,他还有某种进行思考和意愿的更内在部分,而肉身是该部分的辅助或物质器官;人的灵就是他自己,或此人自己,通过这些器官形式行动和感觉;一旦相信,他就能通过许多亲身经历来证明事实的确如此。所有这些都是首先提出,并使这个真理本身被注入良善的具体真理;它们就出自这个真理。“营”就表示这些以及其它类似事物。

AC4368)“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注:创世记33:10,和合本修订版:雅各说:不,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请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因为我见了你的面,如同见了神的面,并且你也宽容了我)表该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这从前后文清楚可知,因为所论述的主题是良善与真理在属世层里面的结合,因而是情感从良善进入真理的注入。如前所述(4366),拒绝雅各送来的礼物,是为了这个目的,即:一种情感能被注入真理;因此,刚才的话,即“不然”(Nay I pray)表示情感的诞生(4367)。因此,“我若在你眼前蒙恩,就求你从我手里收下这礼物”这些话表示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因为雅各是出于善意,也就是出于情感这样说的。因此接下来经上提到雅各求他。

由“以扫”所表良善注入“雅各”所表真理的这种情感的回应用来表示对真理的情感。因为天上有两种情感: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这两种情感早已论述过数次。对真理的情感唯独源于良善;这种情感本身就出自这个源头;因为真理凭自己没有生命,而是从良善获得生命。所以,当有人感受到对真理的情感时,这种情感并非源于真理,而是源于流入真理并产生这种情感本身的良善。这就是“该情感的回应,以便它能被注入”在此所表示的。众所周知,教会中有很多人对主的圣言具有一种情感,并花费大量精力阅读它;但只有少数人以学习真理为目的。绝大多数人仍固守自己的信条,只是急于从圣言确认这些信条。这些人似乎处于对真理的情感,其实不然。对真理的情感唯独在于那些喜欢学习真理,也就是喜欢知道何为真理,并为此目的查究圣经的人当中。除了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对邻之仁的人,尤其处于对主之爱的人外,没有人处于这种情感。对这种人来说,良善本身会流入真理,产生情感,因为主就存在于这良善中。

这一点可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即那些处于纯正仁爱的良善,并读过主对彼得所说的这些话:“我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门不能胜过它;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16:15-19)的人;这些人,也就是说,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就喜欢被指教这些话的意思。当他们听说此处教会将建于其上的“磐石”表示根植于仁爱的信仰,因而“彼得”也是这个意思,并且打开和关闭天堂的钥匙以这种方式被赋予这信仰(参看创世记22章序言)时,就感到欢喜,并被对该真理的情感打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唯独主,就是信之真理的源头拥有这种能力。但没有处于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反而处于对源自某种其它良善,尤其源自爱自己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会被对该真理的任何情感打动,而是感到沮丧,还会恼怒,因为他们渴望索取神职的权力。他们恼怒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掌控权,沮丧是因为他们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敬。

另举一例。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若听说构成教会的是仁爱,而不是脱离仁爱的信仰,就会欢喜接受这个真理;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接受它。此外,当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听说对邻之爱并非始于自我,而是始于主时,他们就感到欢喜;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会接受这个真理,而是激烈捍卫这一观念:这爱始于他们自己。因此,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邻如己。当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听说天上的祝福在于出于良善的意愿向别人行善,毫无利己的目的时,他们就感到欢喜;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不想要这个真理,甚至不理解它。

当那些处于对源自纯正仁爱良善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得知,外在人的行为若非从内在人,因而行善的意愿发出,就什么也不是时,他们就会欢喜接受它;而那些处于对源自爱自己和爱世界的真理之情感的人则赞赏外在人的行为,却对内在人中行善的意愿毫无兴趣。事实上,他们甚至不知道内在人中这种行善的意愿死后仍保留下来,而脱离内在人的外在人的行为则是死的,并化为乌有。其它例子也一样。从这些例子明显可知,信之真理永远不可能与任何人结合,除非这人处于纯正仁爱的良善;因而除了良善外,无法与任何事物结合;还可知,对真理的一切纯正情感皆源于这良善。谁都能从自己的日常经验看出对此的确认,如那些陷入邪恶的人不像那些处于良善的人那样拥有真正的信仰。由此很明显地看出来,信之真理与良善结合,从不与邪恶结合。

AC5365)必须说一说真理感觉需要良善是什么意思。真理需要良善,良善需要真理;当真理需要良善时,真理就被联结于良善;当良善需要真理时,良善就被联结于真理。良善与真理的这种相互结合,即真理被联结于良善,良善被联结于真理就是天上的婚姻。在人重生的最初阶段,真理会增多,而良善不怎么增长。由于这时真理并没有与其联结的良善,所以它被引入并存放在属世心智的内层中,以便它照着良善增长的程度而从那里被召唤出来。在这种状态下,真理需要良善;此外,真理与良善的联结照着良善流入属世层的量而实现。即便如此,这种联结并不带来任何结实。不过,一旦此人重生,良善就会增长;当这良善增长时,它便需要真理,也为自己获取真理,并与它联结;当这一切发生时,真理就通过良善结实,良善则通过真理结实。

世人对这一过程一无所知,而天上的天使对此则清楚得很。然而,世人若真的知道,并且不仅知道还能发觉何为属天之爱或对主之爱,何为属灵之爱或对邻之仁,也就会知道何为良善;因为一切良善都是这些爱的对象。最重要的是,他们将知道良善渴望真理,真理渴望良善;这二者联结的程度取决于这种渴望及其性质。这一点从以下事实明显可知:当思维真理时,与该真理联结的良善同时呈现出来;当良善被激发时,与该良善联结的真理也会呈现出来。当这二者一起呈现时,它们还伴有情感、渴望、快乐或神圣的渴求;由此就能知道这种联结的性质。但由于从对何为良善的内在感觉或觉知不会知道它的性质,所以这类事物无法开始被它们所认识。因为人们完全不知道的东西,即便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也不明白。

此外,由于人们不知道何为属灵良善(其实它就是对邻之仁),所以世人,尤其有学问的人当中对于何为至高的良善存有争议。几乎没有人认为它就是从没有任何自私或世俗目的的相爱那里流入并构成天堂本身的快乐、满足、祝福和幸福的感觉。由此明显可知,如今世人根本不知道何为属灵的良善,更不知道良善与真理一起形成一个婚姻,或那天堂就在于这婚姻,或那些处于该婚姻的人拥有智慧和聪明,享有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这些幸福和快乐具有无穷无尽、难以描述的变化。世人甚至连这些变化当中的一个都一无所知,因而也不承认并相信它的存在;而事实上,它就是天堂本身或天上的喜乐本身;对于天堂或天堂的喜乐,教会谈论得够多的了。

AC1904)“亚伯兰的妻子撒莱才取了”(注:创世记16:3,和合本修订版:于是亚伯兰的妻子撒莱把她的婢女,埃及人夏甲,给了丈夫为妾;那时亚伯兰在迦南已经住了十年)表示对真理的情感,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妻子撒莱”。这从“撒莱”和“妻子”的含义清楚可知:“撒莱”是指与良善联合的真理,“妻子”是指情感,如前面所解释的(915, 1468)。有两种情感彼此截然不同,即:对良善的情感和对真理的情感。当一个人正在重生时,对真理的情感是领头的,因为他为了良善而对真理拥有情感;不过,一旦他重生,对良善的情感就成了领头的;这时,他对源于良善的真理拥有情感,或说良善赋予他对真理的情感。对良善的情感属于意愿,对真理的情感属于理解力。上古之人可以说在这两种情感之间建立了一种婚姻。他们将良善(或对良善的爱)和真理(或对真理的爱)称为人,称前者为“丈夫”,后者为“妻子”。将良善和真理比作婚姻的做法来源于天上的婚姻。

就本身而言,良善和真理并没有生命,而是从爱或情感中获得自己的生命。它们只是生命所使用的工具。因此,产生对良善和真理的情感的爱如何,生命就如何,因为整个生命构成整个爱或情感。这就是为何“妻子撒莱”在真正意义上表示对真理的情感。此处由于直觉(the intellectual,新世纪版本为intuition,即直觉)渴望理性为它的后代,还由于她说的话表达了这种渴望或情感,所以在本节,经上明确说“亚伯兰的妻子撒莱,给了自己的丈夫亚伯兰”;这句话在内义上若不体现这些事,就没有必要重复,因为它本身是多余的。

直觉真理有别于理性真理,理性真理有别于事实真理或记忆知识形式的真理,就像内在之物有别于中间之物,中间之物有别于外在之物一样。直觉真理是内在的,理性真理是中间的,而事实真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是外在的。这些彼此区别极为显著,因为一个比一个更内在。对每个人来说,内在的,或存在于其至内在部分的直觉真理从来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属于他里面的主。主由此流入理性心智,在这里,真理第一次看似人自己的;然后,主通过理性心智流入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由此清楚可知,没有人能貌似凭自己基于直觉真理思考,只能基于理性真理和事实真理或记忆知识的真理思考,因为这些看上去似乎是他的。

当主活在世上时,唯独祂基于直觉真理思考,因为这真理就是祂自己那与良善结合的神性真理,或与神性属天之物结合的神性属灵之物;在这方面,主不同于其他所有人。人绝没有出于神性如同出于他自己那样思考的能力,这种能力也不可能存在于人里面,只存在于从耶和华成孕的主里面。主因出于直觉真理,也就是出于对直觉真理的爱或情感思考,所以也出于这真理渴望理性。这就是为何经上在此说,“亚伯兰的妻子撒莱”(她表示对直觉真理的情感)“取了埃及人夏甲给了自己的丈夫亚伯兰为他的女人”。

此处所隐藏的其它奥秘无法展开并理性解释清楚,因为对于自己里面的内在事物,人住在极大的模糊之中,甚至对这些事物没有一丁点概念。事实上,他将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误认为理性和更高的直觉,不知道这些是不同的事物。事实上,这三者彼此区别如此显著,以至于直觉离了理性也能存在;基于直觉的理性离了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同样能存在。对那些完全沉浸于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的人来说,这一点不可避免地看似一个悖论,但却是真理。然而,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在记忆知识形式中的真理,或存在于其心智的知识或事实层级中的真理,也就是说,拥有对它的情感和信靠,除非他拥有理性真理,以便主能流入这理性真理,并通过它从心智的直觉部分流入。这些奥秘只有在来世才能向人敞开。

上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四十九)

下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四十七)

  栏目导航  
1004—1008节
道路(33)
1001—1003节
道路(32)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五十九...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五十九...
道路(31)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