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 | 收藏本站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详细内容 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中心 >>详细内容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四十二)

发布时间:2024-08-18  阅读:277次
 

五、爱邻舍或仁爱(第四部分)

古教会的教义是生活的教义,也就是仁爱的教义(2385, 2417, 3419, 3420, 4844, 6628节)。这些教义是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的源头(2417, 6629, 7259-7262节)。对那些在世上过着仁爱生活的人来说,聪明和智慧在来世会大幅增长(1941, 5859节)。主以神性真理流入仁爱,因为祂流入人的本质生命(2363节)。仁与信结合在一起的人就像一个花园;而仁与信没有结合在一起的人就像一片荒漠(7626节)。人越远离仁爱,就越远离智慧(6630节);那些未处于仁爱的人处在对神性真理的无知之中,无论他们自以为多么有智慧(2417, 2435节)。天使的生活在于实行仁之良善,也就是发挥功用(454节)。属灵天使,就是处于仁之良善的天使,是仁爱的化身或形式(553, 3804, 4735节)。

*********************

AC2385)“他们找门找得很烦躁”(注:创世记19:11,和合本修订版:他们击打门外的人,无论老少,都眼睛迷糊,找门找得很烦躁)表示直到他们看不见通向良善的任何真理。这从“门”的含义清楚可知,“门”是指引入或提供入口的东西,是指真理本身,因为真理通向良善(参看2356节)。但此处“门”表示通向真理的认知或知识,因为“门”(即外门)在屋前之外,如前所述(2356节);经上说“罗得出来,到门口(janua),把他身后的门(ostia)关上”(19:6),因此“找门找得很烦躁”表示看不见通向良善的任何真理。

那些通过推理孵化教义理论,并且什么都不信,除非先理解它的人就会变成这个样,尤其在末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生活中的邪恶不断流入其心智的理性部分,从对邪恶的情感之火获得的一种幻光倾泻进来,使他们视虚假为真理,就像那些习惯在夜色中看见幽灵的人一样。然后,这些事物以多种方式被证实,并变成教义,如那些声称构成一个人情感的生活算不了什么,或说成就不了什么事,只有构成思维的信才是重要的之人的教义。

谁都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假设或原则,即便虚假本身,一旦被接受,都能以无数方式被证实,并且表面上看就像是真理本身。这就是异端邪说如何产生的,并且一旦它们被证实,人们永远不会退出。然而,从虚假的原则或假设只能流出虚假;即便真理夹杂于其中,当被用来证实虚假的原则或假设时,它们也会变成被歪曲的真理,因为它们被虚假的本质污染了。

如果真理本身被当作原则或假设来接受并得到证实,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例如,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支撑起一切律法和先知所说的一切话,因而是一切教义和敬拜的基本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心智会被圣言中的无数事物光照;否则,这些事物会隐藏在虚假原则或假设的模糊中。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异端邪说会被驱散;许多教会就会合为一个教会,无论从这个教会流出或指向该教会的教义和仪式有多么大的不同。

古教会就是这样,它遍及许多国家,即:亚述、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利比亚、埃及、非利士,直至推罗、西顿,以及约旦河两岸的迦南地。这些人虽拥有不同的教义和不同的仪式,却只有一个教会,因为对他们来说,仁爱是本质的东西,或说至关重要的元素。那时,主的国度在地如在天,因为这就是天堂的样子(参看684, 690节)。如果现在仍是这种情况,那么所有人就会如同一个人那样被主掌管,因为他们就像一个身体的肢体和器官,这些肢体和器官虽在形式和功能上各不相同,却都与一个心脏有关;它们都依赖于这一个心脏,只是各自都以自己的形式来依赖,处处都不同。这时,无论别人的教义和敬拜的外在形式是什么样,论到他,每个人都会说,这是我的弟兄;我看到他敬拜主,是个好人(This is my brother, I see that he worships the Lord, and is a good man)。

AC3419)“在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他们所挖的水井,以撒就回来又挖出来”(创世记26:18,和合本修订版:他父亲亚伯拉罕在世的时候所挖的水井,在亚伯拉罕死后,都被非利士人塞住了,以撒就重新把井挖出来,仍照他父亲所取的名为它们命名)表示主揭开了古人所知道的真理。这从“以撒”的代表,以及“回来又挖出来”、“水井”和“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的含义清楚可知:“以撒”是指主的神性理性,如前所述;“回来又挖出来”是指再次揭开;“水井”是指(宗教)知识或认知里面的真理,“井”是指真理(参看2702, 3096节),“水”是指(宗教)知识或认知(28, 2702, 3058节);“他父亲亚伯拉罕的日子”是指就真理而言,以前的时间和状态,这些真理由那时他们所挖的井来表示,因而是指古人所知道的真理,“日子”表示时间和状态(参看23, 487-488, 493, 893节)。当“日子”表示状态时,“他父亲亚伯拉罕”就代表在主将人性联结于神性之前,主的神性本身(2833, 2836, 3251节);但当“日子”表示时间时,“他父亲亚伯拉罕”就表示在主将人性联结于神性之前,来自主之神性的良善和真理,因而表示古人所知道的良善和真理。

古人所知道的真理如今完全被抹除了,以至于几乎任何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或与今天所教导的有什么不同。而事实上,这些真理完全不同。古人拥有主国度的属天和属灵事物、因而主自己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那些理解它们的人被称为智者。他们也的确有智慧,因为他们能由此与灵人和天使交谈。天使的言语是属灵和属天的,故不为世人所理解;当这言语降至在属世领域的某个人时,它就以出现在圣言中的那种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来表达自己;这就是为何圣言是一部神圣书卷。为了保持对应的完整性,神性只能以这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由于古人拥有主国度的代表和有意义的符号或象征,而主的国度只有属天和属灵之爱在里面,所以古人也拥有唯独论述对神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并凭这些教义事物而被称为智者。他们从这些教义事物知道主要降世,并且耶和华要在祂里面,祂要将自己里面的人性变成神性,从而拯救人类。他们从这些教义事物也知道什么是仁爱,即:仁爱就是对服侍他人却不思想任何回报的情感;还知道他们要以仁爱待之的邻舍是什么,就是全世界所有人,只是对待每个邻舍的方式是不同的。如今这些教义事物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信之教义事物;而古人却把这些信之教义事物看得相对来说一文不值。如今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的教义事物被弃绝了,一方面被那些在圣言中被称为“巴比伦人和迦勒底人”的人弃绝了,另一方面被那些被称为“非利士人和埃及人”的人弃绝了。它们消失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几乎没有留下一丝痕迹。现在谁还知道仁爱就是完全忘记自我,并弃绝一切自私自利,厌恶以自我为目的的一切?谁又知道邻舍就是每个人,只是对待他的方式取决于他里面的良善的质和量?因此,良善本身就是我们的邻舍。从至高意义上说,主自己是我们的邻舍,因为祂住在良善里面,是良善的源头。凡不来自祂的良善都不是良善,无论它多么看似良善。人们不知道什么是仁爱,什么是邻舍,所以不知道圣言提到的“穷人”、“困苦人”、“贫乏人”、“患病的”、“饥渴的”、“受欺压的”、“寡妇”、“孤儿”、“被掳的”、“赤身露体的”、“寄居的”、“瞎子”、“聋子”、“瘸腿的”、“有残疾的”等等,究竟是指谁。然而,古人的教义事物教导他们这些人是谁,各自属于哪类邻舍,因而属于哪类仁爱。字义上的整部圣言都是照着这些教义事物来写的;因此,凡不知道它们的人,都无法知道圣言的任何内层意义。

AC3420)“因非利士人在亚伯拉罕死后塞住了”表示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宗教观念的知识之人否认这些真理。这从“塞住”的含义和“非利士人”的代表清楚可知:“塞住”是指不想知道,或也可说,否认并以这种方式抹除它们(如前所述,3412节);“非利士人”是指那些只拥有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只知道宗教概念的人(1197, 1198, 3412, 3413节)。认知或知识的记忆知识,或纯粹的宗教概念知识,就是那些只关注信之教义事物,却不想知道这些知识、认知或概念,或教义事物里面的真理之人所拥有的。凡与生活有关的,凡关注对邻之仁和对主之爱的,都构成(宗教)知识或认知,或教义事物里面的真理。由这些教义事物和知识或事实、概念构成的教义只教导这些真理。因此,凡教导别人当做什么,自己却不去做的人都不想知道真理,因为它们反对他的生活;当某种东西反对他的生活时,他也会否认它。这些就是在古教会构成整个教义的爱与仁之教义事物被抹除的原因。

AC4844)就内义而言,“寡妇”表示没有良善的教会真理,也就是那些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却仍渴望处于良善,因而喜欢被良善引导的人;“丈夫”表示当起引导作用的良善。在古教会,“丧偶者”,无论女人还是男人,在正面意义上就表示这种人。因为古教会将他们要向其行仁爱的邻舍分成许多不同种类。其中有的邻舍被他们称为穷人,有的被称为患难和困苦人,有的被称为被捆绑和坐监的,有的被称为瞎子和瘸子,有的被称为寄居的,孤儿,寡妇。他们照其品质而向这些邻舍提供仁爱的行为。古教会的教义教导他们这些事,因为古教会并不知道其它教义。所以,生活那个时代的人照其教义进行教导和写作,因此当说到寡妇时,他们心里只会想到诸如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然而仍渴望被良善引导的那种人。

由此也明显可知,古教会的教义教导那些涉及仁爱和邻舍的事,他们的知识就在于知道外在事物表示什么。因为教会是属灵和属天事物的代表,故所代表和表示的属灵和属天事物就是他们通过教义和知识所逐渐获知的。但如今这些教义和知识完全被抹除了,事实上被抹除得如此彻底,以致人们不知道它们曾存在过。因为信之教义取代了它们,而信之教义若丧失并脱离仁之教义,就几乎没什么可教的了。事实上,仁之教义(the doctrinals of charity)教导何为良善,而信之教义(the doctrinals of faith)教导何为真理;教导没有良善的真理就等于像瞎子那样行路,因为良善是教导者和引导者,真理则是被教导和引导者。这两种教义之间的差别,如同光明与黑暗那样大;除非黑暗被光明光照,也就是说,除非真理被良善光照,或信被仁光照,否则只有黑暗。正因如此,没有人凭直觉(intuitively),因而凭感知(perception)知道真理是不是真理;他只能凭幼年被教导并吸收、成年又加以确认的教义知道真理。这也解释了为何教会彼此之间分歧如此之大,以致被这个教会称为真理的,却被那个教会称为虚假,它们从未达成一致。

“寡妇”在正面意义上表示那些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但仍渴望被良善引导的人;这一点从圣言中提及“寡妇”的经文明显看出来,如诗篇:耶和华为受欺压的伸冤;赐食物与饥饿的;耶和华释放被囚的;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耶和华扶起被压下的人;耶和华喜爱义人;耶和华保护寄居的,扶持孤儿和寡妇。(诗篇146:7-9)

就内义而言,这论及那些被主教导真理,引向良善的人。不过,他们当中有的被称为“受欺压的oppressed”,有的被称为“饥饿的hungry”,而有的被称为“被囚的bound”、瞎子blind”、“被压下的人bowed down”、“寄居的sojourners”、“孤儿orphan和寡妇widow”,每个名称都取决于他们的品质。若不凭内义,没有人知道各自的具体性质是什么。古教会的教义则教导了这一切。在此处如在许多其它地方一样,“寄居的”、“孤儿和寡妇”联在一起被提及,因为“寄居的”表示那些希望在信之真理上得到教导的人(1463, 4444节),“孤儿”表示那些处于没有真理的良善,并渴望通过真理被引向良善的人,“寡妇”表示那些处于没有良善的真理,并渴望通过良善被引向真理的人。在圣言中,无论此处还是别处,这三者都联在一起被提及,因为就内义而言,他们构成一类;事实上,这三者合在一起表示那些希望得到教导并被引向良善与真理的人。…………

摩西五经: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若是苦待他们一点,他们向我一哀求,我总要听他们的哀声,并要发烈怒,用剑杀你们,使你们的妻子为寡妇,儿女为孤儿。(出埃及记22:21-24)

这条戒律,和犹太教会中的其它所有戒律、典章、律例一样,都是代表。犹太教会成员就被束缚在外在事物上,好叫他们遵守这条戒律,以此代表仁爱的内在事物,尽管他们自己没有丝毫仁爱,并非出于内在情感如此行。内在是从教导那些无知之人以真理,通过真理把他们引向良善,通过良善把那些有知识的人引向真理的情感流出的。犹太教会成员若如此行,就是向灵义上的寄居的、寡妇和孤儿行善。然而,为叫外在能为代表的缘故保留下来,向寄居的和孤儿寡妇屈枉正直的就在巴路山受咒诅者之列(申命记27:19)。“屈枉正直”表示行相反的事,也就是通过教导和生活引向虚假和邪恶。由于夺走别人的良善与真理,把它们归给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包括在受咒诅者之列,故主说:你们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作很长的祷告,所以要受更重的刑罚。(马太福音23:14;路加福音20:47)

“侵吞寡妇的家产”表示从那些渴慕真理的人那里夺走真理,并教导他们虚假。…………

关于以利亚的记载,即:当那地因没有下雨而有饥荒时,他被打发到撒勒法的一个寡妇那里,求她拿点饼来,她先为他做饼并给了他,然后为她自己和她儿子做饼,缸里的面果然没有用完,瓶里的油也不缺短(列王纪上17:1-16节,注:耶和华的话临到他,说:你起身到西顿的撒勒法去,住在那里,看哪,我已吩咐那里的一个寡妇供养你。以利亚就起身往撒勒法去。他到了城门,看哪,有一个寡妇在那里捡柴。以利亚呼唤她说:请你用器皿取点水来给我喝。她去取水的时候,以利亚又呼唤她说:请你手里也拿点饼来给我。她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你的神起誓,我没有饼,坛内只有一把面,瓶里只有一点油。看哪,我去找两根柴,带回家为我和我儿子做饼。我们吃了,就等死吧!以利亚对她说:不要怕!你去照你所说的做吧!只要先为我做一个小饼,拿来给我,然后为你和你的儿子做饼;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用尽,瓶里的油必不短缺,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妇人就照以利亚的话去做。她和以利亚,以及她家中的人,吃了许多日子。坛内的面果然没有用尽,瓶里的油也不短缺,正如耶和华藉以利亚所说的话),和有关以利亚并总体上圣言里所有人的其它一切记载一样,都是代表。那地因没有雨而出现的饥荒代表在教会中真理的荒废(参看1460, 3364节);撒勒法的寡妇代表那些教会之外渴慕真理的人;她先为以利亚所做的饼代表对主之爱的良善(2177节),她出于这一点点良善而拥有主,爱祂胜过自己和她儿子;缸里的面表示源于良善的真理(2177节),瓶里的油表示仁与爱(886, 3728, 4582节);以利亚代表圣言,这类事通过圣言成就(参看2762节)。

主在路加福音中的话在内义上也所表相同: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我对你们说实话,当以利亚的日子,天闭塞了三年零六个月,遍地有大饥荒,那时,以色列中有许多寡妇;以利亚并没有奉差往她们一个人那里去,只奉差往西顿的撒勒法一个守寡的妇人那里去。(路加福音4:24-26)

也就是说,他奉差到那些在教会之外渴慕真理的人那里去。但是,在已荒废的教会中,以利亚未奉差所去往的寡妇是指那些因未处于良善而未处于真理的人;因为哪里没有良善,哪里就没有真理。无论在这些人当中,真理外表看上去多么像真理,仍旧如同没有内核的外壳。

“寡妇”在反面意义上表示那些处于这种真理的人,以及那些陷入虚假的人,如在以赛亚书:耶和华一日之间必从以色列中剪除头与尾,棕枝与灯草;长老和体面人就是头,以谎言教人的先知就是尾。所以,主必不喜悦他们的少年人,也不怜恤他们的孤儿寡妇。(以赛亚书9:14-15,17)…………

由于“寡妇”表示那些因未处于良善而未处于真理的人,故对教会,甚至对那些陷入源于邪恶的虚假的教会来说,被称为寡妇是一种耻辱,如启示录:

她心里说,我坐着作皇后,并不是寡妇,决不会看见悲哀。为此,在一天之内,她的灾殃要一齐来到,就是死亡,悲哀,饥荒,她又要被火烧尽了。(启示录18:7-8)

这论及巴比伦。…………

属古教会的人从教会的教义知道“寡妇”的这种含义;因为他们的教义是爱与仁的教义,包含无数如今被完全抹除的事物。他们从这些教义知道要行哪种仁爱,或对邻舍应尽什么样的义务,因而知道谁是所谓的寡妇,谁是孤儿,谁是寄居的,等等。他们从有关真理的宗教知识和记忆知识那里洞察并知道他们教会的宗教仪式代表并表示什么。他们当中有学问的人知道地上和尘世的事物代表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整个自然界是代表天国的一个舞台(2758, 2989, 2999, 3483节)。这种知识将他们的心智提升到天上的事物,而他们的教义则引领通向生命的道路。但教会从仁转向信,尤其将信与仁分离,认为没有仁及其行为的信使人得救之后,人的心智再也不能通过宗教知识被提升到天上的事物,也不能通过教会教义被引向生命。事实上,这种衰落是如此之大,以致最后几乎没有人相信死后生命的存在,也几乎没有人知道天堂的任何事。人们根本不相信并未显现在文字中的圣言灵义存在。人们的心智以这种方式被关闭了。

AC6628)前面各处的解释已经说明,仁之教义是古代众教会的教义,该教义将所有教会都联结起来,从而使众多教会成为一个教会。因为他们将所有过着良善和仁爱生活的人都视为教会成员,并称其为弟兄,无论他们在如今被称为信之真理的真理方面有何等大的差别。人们彼此教导这些真理,这是他们的仁爱行为之一。如果一个人不赞同另一个人的观点,他们也不会愤慨;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照着他处于良善的程度而领受真理。

AC6629)这就是古代众教会之人的特征,故他们活在一个更内在的层面;他们因活在那个层面,故拥有更大的智慧。因为就其内在人而言,那些处于爱与仁之良善的人就在天堂,在一个处于类似良善的天使社群中。他们的心智由此被提升至更内在的层面,从而被提升至智慧;因为智慧只能来自天堂,而非其它源头,也就是说,经由天堂来自主;智慧之所以居于天堂,是因为在那里的人都处于良善。

AC4954)我们在前一章的开头几节解释了主在马太福音(25:31-33)所说关于审判善人和恶人的话(参看4807-4810节);现在按顺序在本章开头几节解释接下来的话,即:于是,王要向那右边的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马太福音25:34-36)

AC4955)从下文明显看出这些话包含什么。首先要知道,此处所列举的行为是依次的仁爱行为。没有人能看出这一点,除非他了解圣言的内义,也就是说,除非他知道“给饥饿的人吃、给口渴的人喝,收留客旅,给赤身露体者穿,看顾病人,来看在监里的人”表示什么。……事实上,所描述的每个行为都含有某种秘密事物,也就是神性,因为它来源于主。……

存在于古人当中的教义教导仁爱的一切属和一切种,以及谁是当施以仁爱的邻舍,一个人如何成为有别于他人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邻舍,因而在针对不同的人时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施以仁爱。古人还对邻舍分门别类,并赋予它们以名称,称有些人为穷人、穷乏人、患难的、困苦人;称有些人为瞎子、瘸子、残疾人,以及孤儿、寡妇;称有些人为饥饿的、口渴的、寄居的或客旅、赤身露体的、患病的、被捆绑的,等等。他们根据这些分类知道当向这个人尽什么义务,当向那个人尽什么义务。……事情的真相是,这些名字用来描述仁爱,即仁爱就其本质而言应是什么样,在仁爱的生活中施以仁爱应是什么样。

AC4956)对邻之仁的本质就是对良善与真理的情感,以及对自我是邪恶与虚假的承认。事实上,邻舍是良善与真理本身,对这些有一种情感就是拥有仁爱,而邻舍的反面是邪恶与虚假,凡拥有仁爱的人都远离它们。因此,凡拥有对邻之仁的人都被良善与真理感动,因为它们出于主,这种人远离邪恶与虚假,因为这些出于自我。当如此行时,他就出于自我承认而处于谦卑的状态;当处于谦卑状态时,他便处于接受来自主的良善与真理的状态。仁爱的这些基本要素就是主的这些话在内义上所传达的信息,即: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给我穿;我病了,你们看顾我;我在监里,你们来看我。若不藉着内义,没有人知道这些话含有仁爱的基本要素在里面。拥有仁爱教义的古人知道这些事;但如今像这样的事似乎太过牵强,以至于若有人说这些话含有仁爱的基本要素在里面,人人都会感到惊讶。此外,与人同在的天使并不以其它任何方式来理解这些话,因为他们将“饥饿的人”理解为那些出于情感渴望良善的人,将“口渴的人”理解为那些出于情感渴慕真理的人;将“客旅(或寄居的)”理解为那些愿意被教导的人;将“赤身露体的人”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毫无良善与真理的人;将“患病的”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只有邪恶的人;将“被捆绑的”或那些“在监里”的人理解为那些承认自己里面只有虚假的人。这些事若化为一个意思,就表示刚才所描述仁爱的各个方面。

AC4957)由此可见,主所说的一切话里面都含有神性事物,尽管在那些陷入纯世俗事物的人,尤其那些陷入肉体事物的人看来,祂的话就像是任何人都能说出来的那种话。事实上,那些陷入肉体事物的人论到主的这些,以及其它所有话,会说,它们并不比当今时代那些雄辩而有学识的演讲家的讲道和说教更充满恩典,更具有分量。而事实上,他们的讲道和说教就像与里面的核仁和谷粒相比之下的外壳和糠秕。

AC4958)“饥饿”之所以表示出于情感渴望良善,是因为“饼”在内义上表示爱与仁之良善,而“食物”一般表示良善(2165, 2177, 3478, 4211, 4217, 4735节)。“口渴”之所以表示出于情感渴慕真理,是因为“酒”和“水”表示信之真理(关于“酒”,参看1071, 1798节;关于“水”,参看2702节)。“客旅(或寄居的)”表示愿意接受教导的人(参看1463, 4444节)。“赤身露体的人”表示承认自己里面毫无良善或真理的人;“患病的”表示承认自己陷入邪恶的人;“被捆绑的”或“在监里”的人表示承认自己陷入虚假的人;这从圣言中提及他们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

AC4959)主之所以指着自己说这些话,是因为祂就在这类人里面,所以祂还说:

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 25:40)

AC1941)如果一个人处于良善,也就是处于爱和仁,那么来自主的种子就会繁殖、增多,或说如此迅速地结出果实并增多,以至于它多到不可胜数。这种繁殖和增多在他活在肉身期间并没有那么多,但在来世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因为只要一个人活在肉身,这种子就在肉土里,在那里的密林和灌木丛,也就是记忆知识或事实知识和肉体的快乐,以及担忧和焦虑中间。但当他进入来世时,一旦摆脱这些东西,这种子就从它们当中被释放出来,并开始生长,就像一棵树的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幼树,然后长成一棵大树,之后又繁衍成一整片树林。事实上,一切记忆知识、聪明和智慧,连同它们的快乐和幸福,都是这样繁殖、增多,从而增长到永恒的。它们从最小的种子开始,如主关于芥菜种所教导的(马太福音13:31)。这一点从天使的知识、聪明和智慧很清楚地看出来;当他们在世为人时,这些知识、聪明和智慧对他们来说是无法理解的。

AC5859)一些灵人上升来到我这里,声称他们从一开始就与我同在,并不知道别的。但当我向他们说明情况正好相反时,他们最终承认,他们这是第一次来;但他们因立刻就披上或取得我记忆里的一切,故不可能知道别的。这也向他们证明,灵人一来到人这里,就会立刻披上或取得此人的一切记忆知识,好像这些记忆知识是他们自己的;而且当许多灵人同在时,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会披上或取得这些知识,并且都以为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的。人死后立刻拥有这种能力。这也解释了为何当善灵进入天堂社群时,他们就会披上或取得并拥有那个社群中所有人的全部智慧。这就是在他们中间所进行的共享的性质,尽管他们活在肉身时,对他们在该天堂社群所谈论的那类事一无所知。如果他们在世时过着充满良善的仁爱生活,这种情形就会发生。这种良善拥有将智慧的全部归于自己的能力在里面,因为真正的良善里面藏有智慧。正因如此,他们仿佛本能地知道肉身生活期间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描述的事。

AC2435)人们从上古时代就开始争论教会头生的是哪一个,是仁还是信。原因在于,人通过信之真理重生并成为一个教会。但那些优先考虑信并视它为头生的人都陷入了异端和虚假,最终完全灭绝了仁。如我们所读到的该隐,他就表示这种信,最后杀死了他的兄弟亚伯,而亚伯表示仁;还有后来雅各的长子流便,他同样表示信,但他却污秽了父亲的榻(创世记35:22; 49:4),因此失去身份,长子的名分便给了约瑟(创世记48:5; 历代志上5:1)。

这是关于圣言所提到的长子名分的一切争论和一切律法的源头。引起这场争论的原因是,过去人们不知道,甚至今天仍不知道,一个人所拥有的信的量取决于他所拥有的仁的量;当一个人正在重生时,仁就将自己呈现给信,或也可说,良善将自己呈现给真理,并把自己植入信的各个方面,调整自己去适应它,使得信成为信。因此,仁才是教会真正头生的,尽管在人看来不是这样(参看352, 367节)。

AC454)有些灵人认为天堂在于安逸的生活,被别人伺候。我对他们说,幸福从来不在于直接从无所事事中寻求满足。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每个人都想把别人的幸福据为己有;如果人人都想这么做,那么将没有人获得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是积极的,而是懒惰的,会造成惰性,使人变得迟钝。然而,他们本该知道,只有积极的生活才有幸福快乐可言。天使的生活在于功用和仁之良善,因为天使知道,再没有比做这些事更令他们幸福的了,即:给刚从世上来的灵人提供信息,并教导他们;服务世人,控制与他们同在的恶灵,防止他们越界,并以良善激励世人;使死者复活进入永生,如有可能,把灵魂带到天堂。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无法形容的快乐。他们就这样成为主的形像,也是这样来爱邻胜己的;天堂由此而为天堂。因此,天使的幸福在于功用,来自功用,取决于功用,也就是取决于爱与仁之良善。听到这些话,那些认为天堂的喜乐在于生活安逸、慵懒地呼吸永恒喜乐的灵人得着机会去感受这种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好叫他们知耻。他们发现,这是一种最悲哀的生活,毫无快乐可言;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厌倦这种生活,甚至感到恶心呕吐。

AC553)在天堂,那些处于相爱的人不断朝着他们青年的春天迈进。他们越是活过几千年,他们所迈向的春天就越喜乐和幸福。这个过程会持续到永远,并照着相爱、仁和信的发展程度而不断带来喜乐和幸福的增长。那些因年老体衰而死,但却一直活在对主之信和对邻之仁,以及与丈夫的幸福爱情中的女性,随着时间流逝,会越来越进入花样年华和少女期,进入一种超出对肉眼所见之美的一切概念的美丽。事实上,正是良善和仁爱形成并呈现出自己的样式,使得仁爱的快乐和美丽从脸上的每一个特征闪耀出来,以致她们就是仁爱的形式。一些人在看到她们时都惊呆了。

仁爱的形式在来世如此显而易见,以至于仁爱本身就是那描绘和被描绘者。事实上,这种形式是这样:整个天使,尤其脸,可以说就是仁爱;这仁爱能被眼睛看见,被心智感知到。当观看这种形式时,它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美,这种美以仁爱感染观者心智至内在的生命本身。信之真理通过该形式的美丽而呈现为一种视觉形像,甚至从它那里被感知到。那些活在对主之信,也就是仁之信中的人,在来世就会变成这类形式,也就是美丽的形式。所有天使都是这类形式,并变化无穷;天堂就是由这些形式构成的。

AC3804)“拉结就跑去告诉她父亲”(注:创世记29:12-13,和合本修订版:雅各告诉拉结,自己是她父亲的亲戚,是利百加的儿子。拉结就跑去告诉她父亲。拉班听见外甥雅各的消息,就跑去迎接他,抱着他,亲他,带他到自己的家。雅各把这一切的事告诉拉班)表藉着内层真理的承认。这从“跑去告诉”和“她父亲”的含义清楚可知:“跑去告诉”是指对让人知道的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是指出于承认的情感;“她父亲”是指“拉班”所表示的良善。藉着内层真理的承认由拉结来代表,她表示对内层真理的情感。因此,这些话表示藉着内层真理的承认。此中情形是这样:雅各所代表的良善,即属世层良善的存在,和一般所有良善一样为人所知并得到承认,但它的品质若不藉着真理,就无法为人所知并得到承认。因为良善通过真理获得自己的品质,因而藉着真理为人所知并得到承认。在真理被植入在良善中之前,良善不会变成被称为仁之善的良善,并且被植入在良善中的真理的性质就决定了这良善的性质。

由于这个原因,一个人的良善,尽管看上去和别人的一模一样,其实并不一样;因为全世界没有哪两个人的良善是一样的。人的脸也一样,情感大部分表现在脸上,全人类没有哪两个人的脸是一模一样的。真理本身可以说构成良善的脸,而这张脸的美丽就是由真理所取的形式而产生的;但脸上的情感是由良善产生的。所有天使的形式都是这样,人若出于内在生命而处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也会是这样。人被造为这种形式,因为他照着神的样式和形像被造;那些重生之人的灵就是这种形式,无论他们的身体看上去是什么样。由此可见,良善藉着内层真理被承认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C4735)“不可流他的血”(注:创世记37:22,和合本修订版:吕便又对他们说:不可流他的血,可以把他丢在这旷野的坑里,不可下手害他。吕便要救他脱离他们的手,把他还给他父亲)表他们不可向神圣之物施暴。这从“血”的含义清楚可知,“血”是指神圣之物,如下文所述;因此,“流血”表示向神圣之物施暴。天堂里的一切神圣之物皆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教会里的一切神圣之物也是如此。因此,为防止人们向神圣之物施暴,主设立了圣餐,并明确说明,圣餐里的饼是祂的肉,酒是祂的血,因而祂的神性人身就是圣餐中神圣之物的源头。在古人当中,肉和血表示人的自我,因为人的东西是由肉和血构成的。这解释了主对西门所说的话:

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马太福音16:17)

因此,在圣餐中由饼和酒所表示的肉和血表示主之人身的自我(the Lord’s Human Proprium)。主凭自己的能力为自己所获得的实际自我就是神性。祂的自我自成孕时就是祂从祂的父耶和华那里所得来之物,就是耶和华自己。因此,祂在这人身里面为自己所获得的自我是神性。在人身里面的这个神性自我就是那被称为祂的肉和血的;“肉”是指祂的神性良善(3813节),“血”是指神性良善的神性真理。

主的人身(the Lord’s Human)在得荣耀或变成神性之后,就不能被视为人身(human),而要被视为人形式里面的神性之爱(Divine love in human form)。这一点对祂比对天使更适用;当天使显现(如我所看到的)时,他们显现为取了人形状的爱与仁的形式,而如此显现是出于主。因为主凭神性之爱使祂的人身变成神性;正因天堂之爱使人死后成为一位天使,所以如刚才所述,人也显为取了人形状的爱与仁的形式。由此明显可知,主的神性本身在属天意义上表示神性之爱本身,也就是对全人类的爱,因为它想要拯救他们,使他们永远蒙福和幸福,并将其神性在他们能接受它的范围内变成他们自己的。这种爱和人对主的这种回应之爱,以及对邻之爱就是圣餐中所表示和代表的,神性属天之爱由肉或饼来代表,神性属灵之爱由血或酒来代表。

由此可见,约翰福音中吃主的肉、喝主的血是什么意思: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约翰福音6:51-58)

由于“肉”和“血”表示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属天层和神性属灵层,如前所述,或也可说,表示从祂的爱发出的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吃、喝”表示将使它们变成人自己的。它们通过爱与仁的生活,也就是信仰的生活变成人自己的。因为“吃”表示将良善变成人自己的,“喝”表示将真理变成人自己的。

“血”因在属天意义上表示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属灵层或神性真理,故也表示所发出的神圣之物;因为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性真理是神圣本身。再没有其它神圣,也没有任何其它神圣的源头。

“血”表示这种神圣,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我们从中引用以下经文:人子啊,主耶和华如此说:你要对各类空中飞鸟和田野的走兽说,你们聚集来吧!要从四方聚到我为你们献祭之地,就是在以色列山上献大祭之地,好叫你们吃肉喝血。你们必吃勇士的肉,喝地上首领的血,就如吃公绵羊、羊羔、公山羊、公牛,都是巴珊的肥畜。你们吃我为你们所献的祭,必吃饱了脂油,喝醉了血。你们必在我席上饱吃马匹和坐战车的人,并勇士和一切的战士。我必显我的荣耀在列族中。(以西结书39:17-21)

此处论述的主题是将所有人召聚到主的国度,尤其在外邦人当中再次建立教会;他们“吃肉喝血”表示将神性良善与神性真理变成人自己的,因而将从主的神性人身发出的神圣变成人自己的。…………

上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四十三)

下一篇: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四十一)

  栏目导航  
1033—1037节
道路(38)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六十一...
新耶路撒冷及其属天教义(六十一...
道路(37)
1026—1032节
1021—1025节
《新耶路撒冷教义》全文下载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主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信仰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圣经篇
新耶路撒冷教义之生活篇
《最后的审判》目录
《最后的审判》全文下载
 
首页 | 著作简介 | 主要著作 | 四部福音书注解 | 研究文集 | 要理问答 | 生平经历 | 音频资料 | 视频资料 | 我要留言 | 联系我们
 
联系人:一滴水 联系方式:13563498755  微信号:ljh13563498755  电子邮件:ljh13563498755@163.com
史威登堡著作中文网版权所有 © 2010-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