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信的生活及教训对于现今教会有莫大的价值。今天我们都盼望各国信徒能贡献他们独特的恩赐,有益于全世界教会。耶稣基督的福音是普世性的,而各国则倾向于强调这福音的不同层面。挖掘今日各国对基督教的不同解释对大家都有裨益。这也显出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福音是何等地丰富。
在孩提时代,孙大信得到印度生活与文化所能给予他的最优良影响。他于一八八九年九月三日诞生在旁遮省的兰普尔村。因父亲是个富有的人,拥有广大的麦田,使孙大信在舒适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父母皆是锡克教徒。锡克教乃集印度教与回教之大成,寻求崇拜一位天主,早在孙氏家里,印度教与锡克教同等重要。母亲是位虔诚的信徒,早在孙氏孩提时期,就教导他崇拜天主,并献身于他。她每天清早起来,必奉读薄伽梵曲,和其他圣书。她常常坚持要孙氏在早上用餐前祷告。孩提时代,孙夫人尽可能给予他一切宗教的教训。她经常教导他成为一位撒杜(印度教中那些放弃世界而完全跟从天主的圣人)。在往后的岁月中,孙氏常常说:母亲使我成为撒杜,但圣灵却使我成为基督徒。
孙氏长大后,其母将他交给一位印度教学者和一位印度教撒杜接受进一步的灵性训练。也授予印度哲学的一些重要教义。当孙大信对这些教训感到不满足而催问如何获得心灵所渴望的平安时,他们就搪塞他说:待长大后,你对这事情便会了解。然而他却说:您怎能要一个饥饿的孩子等到长大后才得到面包呢?除了聆听教师们所给予的宗教教训外,他日夜熟读各宗教的圣书,并常常为此而至深夜不眠。同年龄的孩子们都花时间在学校,孙氏曾被送至英国人办的学校,但是他对学校传的基督教颇为憎恨,因为它是一个外来宗教。正值其精神已陷于危机之际,他在异象中见到基督而转变成为基督徒,以至众叛亲离。且看他自述归主的经过:
我在印度教学中找不到什么,但在我过去经常所憎恨的耶稣基督里却寻找到平安,我在灵里是瞎眼的,但在祂里面,我却获得自己追求已久的东西。我永不会遗忘一九0四年十二月十六日那天,当我在焚烧圣经时,父亲对我说:你为什么干这傻事?我说:西方宗教是假的,我们应该摧毁它。所以我以为焚烧圣经是在尽我的责任。但第三天我便见到永活基督的大能了。我因心里没有平安,原本打算在第三天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时正值冬天,我清早起来行冷水浴之后开始祷告,但不是向基督祷告,因为我憎恨基督教,我对天主已失去信仰,所以就像个无神论者般祷告说:如果有位天主,那你就应该指示我得救方法,否则我就要自杀。从早上三点至四点三十分我一直祷告着。我打算五点钟左右卧轨自杀,所以只剩下半小时的时间。然而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顿时房里充满了奇妙的光,我看到一位荣耀的身形站在房里,我以为祂是佛、克里辛那,为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第八化身,或是我经常膜拜的其他圣者,我正准备敬拜祂时,却意外地听到这些话:你要迫害我到几时呢?我为你而死,为你而牺牲我的生命。我无法明白,也说不出一句话。然后我见活的基督的伤痕——过去我以为他是位生在巴勒斯丁,而今已死的伟人,但现在我却发现他是位活着的神,永活的基督并没有死,他使我愿意敬拜他。我也看到他慈爱的面容,虽然我于前天焚烧圣经,他并不生气。我被改变了。从此我认识永活的基督、世界的救主,我的内心充满了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喜乐与平安。后来当我站立起来时,他已消失无形了。于是我去告诉父亲,他却无法相信。前天你才焚烧圣经,现在怎可能是个基督徒?他说。我解释道:「因为在异象之前,我还憎恨他,并不崇拜他。如果那是佛陀,你可以说那是出于想象,因为我经常拜他。那也不是梦,因为冷水浴后,谁也不会作梦的。那是实在的永活基督。」
最初,孙大信的亲属对他见到耶稣基督的异象和跟随耶稣的决心,本没有严加注意,及至他们发现如果他真成为基督徒,那将是家中极大的耻辱之后,便设法说服他放弃成为基督徒的念头。当他们用尽了各种温柔的爱语和说理都不能改变其心意时,就以各种严酷和残忍的事情威胁他。但他的态度更为坚决,他剪短头发——锡克人必须留长发——以表示真的放弃锡克教;他们赶他离家,但在离去之前,又把毒药放进食物里。当他逃到一位基督徒朋友家时,毒药发作几乎至死。来诊的医生,因恐他如果死了,自己会受责备,所以拒绝给予药物。但孙氏深信他必能康复,后来果然如此。医生见到这种情形,极为感动,两年之后,他也成为基督徒,并成为福音的使者。
孙大信由传教士送至美国长老传道会所办的中学念书。根椐印度法律,儿童必须年满十六岁,才可以受洗,他当时年仅十五,所以不能接受洗礼。
一九Ο五年九月二日他带着介绍信被送到传道会西姆拉的传教士赖得曼牧师那里。赖牧师审慎观察这少年,深被孙氏对耶稣基督的生平与教训已具有的认知所感动。他深信孙氏绝对真诚且已有了个人接受基督为其救主的经验。孙氏并跟他说他内心对宣扬耶稣之名的驱策十分地强烈,即使没有受洗,他也要出去传道。一九Ο五年九月三日,他年满十六岁时,赖德曼牧师就在西姆拉的圣多马堂为孙氏施洗了。
孙大信多年来都想做个撒杜,因他母亲过去常常鼓励他。受洗后,他就决心做个基督徒撒杜。一九Ο五年十月六日,受洗后第三十三天,他就开始这种生活。他决心旅行各地宣扬基督,并且不接受任何酬报,如果人家给予食物,他就会分亨,否则他就会空腹而去。如果人家留他,他就在那里过夜;否则就露宿树下或山穴里。在早期传道生涯中,他忠实地执行这理想,尤其在未成名前,常常挨饥饿和露宿山洞。即使在严寒的天气中,他还是穿着那件黄色的薄袍。他就是穿着这件袍子环游世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