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2227.“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兴盛的民族”表一切良善和由此而来的一切真理必来自主。“亚伯拉罕”是指主;而“民族”是指良善,此处“强大兴盛的民族”表示良善和源于这良善的真理。“强大”论及良善,“兴盛”论及真理。从真正意义说,源于良善的真理就是属灵的良善。良善分为两种,即属天良善和属灵良善,它们彼此截然不同。属天良善是爱主的体现,属灵良善是爱邻的体现。后者,即属灵良善出于前者,即属天良善。因为没有人能爱主,除非他也爱邻。对主之爱就包含对邻之爱,因为对主之爱源于主,因而源于对全人类的爱本身。在对主之爱里面就等于在主里面,凡在主里面的,必然在祂的爱里面,而祂的爱是面向全人类的,因而是面向邻舍的。因此,这两种良善,即属天良善和属灵良善都在祂里面。属天良善才是真正的良善本身,而事实上,属灵良善是伴随或源于属天良善的真理。这真理是属灵良善。前者是“强大”所表示的,而后者是“兴盛”所表示的。
2718.属灵人所处的良善被植入其心智的理解力部分,与属天人的良善相比,相对模糊。除了对真理的情感外,没有其它情感通过这良善在其理性部分产生并获得,对记忆知识的情感则在其属世部分产生并获得……记忆知识并非表示学者所拥有的那类记忆知识,而表示一个人通过经验、听闻、日常生活、教义、圣言所能吸收的一切事实性知识。属灵教会成员就具有对这类真理和知识的情感。为叫人们了解何谓对真理的情感,何谓对良善的情感,下面对它们作以简要说明。那些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思考、探究并讨论一件事是否是真的,或这事是否如此。当确信这事是真的,或就是如此时,他们又思考、探究并讨论这事到底是何情形。他们就这样在门槛处裹足不前,无法得以进入智慧,除非他们不再有任何怀疑。然而,那些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则通过主导他们的良善本身知道并发觉事情就是如此。因此,他们不会停留在门槛处,而是进到屋子里面,因为他们已进入智慧。举个例子:通过对良善的情感或良善思考和行事是一种属天的天赋。对此,那些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会推敲是不是这样,这种天赋有没有存在的可能,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要充满对它的质疑,他们就无法承认这一事实。但那些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之人既不讨论,也不质疑,而是肯定这事是真的,并因此承认它。因为那些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即属天人从那些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即属灵人停顿的地方开始起行。所以,后者的最远点就是前者的起点。正因如此,属天人得以知道、认识并发觉对良善的情感不计其数,事实上,和天上的社群一样多;它们都被主联结成天堂的形式,以至于可以说组成一个人。他们还得以通过直觉区分每种情感所属的种类。
或举这个例子:一切快乐、幸福和愉悦唯独属于爱,并且爱的性质决定了快乐、幸福和愉悦的性质。属灵人的心思会专注在以下问题上:这是不是真的,快乐、幸福和愉悦有没有可能来自其它源头,比如来自人际交往、交谈、默想、学问,或财产、地位、名声和它们所带来的荣耀。只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他就不会确认这一事实:这些东西没有任何效果,只有诸如存在于他们里面的爱之情感才能产生这种果效。然而,属天人不会纠缠在这些初步质疑中,而是肯定事情就是如此。所以,他着眼于目的本身和功用,也就是说,他被无数爱之情感所主导,其中每一种情感里面都有无法形容的事物,包括快乐、幸福和愉悦的无穷变化。
再举一例:当因邻舍所具有的良善而爱邻舍。那些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会思考、探究并讨论这是不是真的,即事情是否如此。他们会询问何为邻舍,何为良善;也不往前走,因此自己关闭了那智慧之门。然而,那些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则肯定事情就是如此,因而不会关闭智慧之门,而是进到里面,通过良善知道、认识并发觉,谁比别人更是邻舍,他在何等程度上成为邻舍,以及所有人都是不同程度的邻舍。因此,他们能觉察到无法形容的事物,这些事物远远超出那些只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的认知。
另举一例:凡因邻舍所具有的良善而爱邻舍的人,都是爱主的。那些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会仔细探究这事是否如此;若被告知,凡因邻舍所拥有的良善而爱邻舍的人都爱良善(因为一切良善皆来自主,主就存在于良善中),并且凡爱良善的人也爱那良善从祂而出、祂在这良善中的主,那么他们也会探究这事是否如此。他们还会问何为热爱良善,以及何为良善,主是不是在良善中比在真理中多一点。只要纠缠在这类问题上,他们甚至无法远远地瞥见智慧的一隅。但那些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则通过直理解力道事情就是如此,并立刻窥见智慧的全貌,甚至一直通到主那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为何与那些拥有对良善的情感之人,即属天人相比,那些拥有对真理的情感之人,即属灵人存在模糊。尽管如此,属灵人仍能从模糊进入光明,只要他们愿意采取肯定的态度,即肯定:一切良善皆属于对主之爱和对邻之仁;爱与仁构成属灵的结合;这些就是一切幸福快乐的源头;因此,天堂的生命就在于从主而来的爱之良善,而不在于脱离它的信之真理。
|